“構建生態礦業工程是對人民負責,是為子孫后代謀求福祉,肩負著避免環境災難阻止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歷史責任。因此,需要我們礦業界為之奮力吶喊、奮斗。”
——于潤滄
2018年10月16日,2018 礦業前沿與信息化智能化科技年會現場,一位耄耋老人成為焦點——他就是金屬采礦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于潤滄。這位與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已相伴一甲子的老人,仍然活躍在智能化、生態化礦業建設的第一線——這次聚焦智能礦業的論壇,就是在他的策劃和推動下召開的。

于潤滄人物素描 郭紅松繪制
于潤滄生于1930年。少年時代,他目睹了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的慘況,立下了為國為民的誓言。中學期間,他成為一名進步學生。1949年,他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預科班。初時,他學的是土木工程專業,但當了解到我國有色金屬工業,特別是采礦業人才極其匱乏,他便主動要求轉系——“我要響應國家號召,從事祖國的采礦事業”。
從此,于潤滄的職業生涯與有色金屬緊緊地結合在了一起。
大學畢業后,于潤滄被分配到北京有色冶金設計研究總院(中國恩菲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的前身)。數十年來,他一直從事礦山工程咨詢、設計和科研工作,先后參與、指導了 60 多個設計科研項目,圍繞行業痛點、難點和關鍵問題開展深入研究,取得了多項創新性成果,在新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的史冊上熠熠生輝——
20世紀50年代,在湖南冷水江市錫礦山銻礦的開采中,首次采用桿柱房 柱采礦法,使礦石損失率降低了 40%,這一成果于1978 年獲得了全國科學大 會獎;
20世紀60年代末,作為中國第一大鎳礦甘肅金川鎳礦的采礦工程負責人,主持開發了高濃度膠結充填新技術;采用曲墻圓弧拱巷道斷面和兩次噴錨網聯合支護,使不良巖層冒頂坍塌事故的發生得到有效控制;
1996—2000年,主持了國內第一座有色金屬礦山千米深井——冬瓜山銅礦開采的設計,首次提出“探建結合”的新理念和技術方案,縮短基建期,及早掌握深井開采的特點,力推引進“微震監測系統”預測巖爆,保障了生產安全,使投資效益最佳化;
20世紀90年代,在國內首先試驗成功并在生產中采用了膏體充填技術,建成了幾座具有示范作用的現代化礦山;同時,還為我國硬巖礦山工程領域培養了一個應用和發展全尾砂高濃度、膏體膠結充填技術的團隊;
…………

有色金屬工業是國家的基礎性和支柱型產業,但同時也是高污染行業。在采礦設計中,于潤滄逐漸認識到開采必須與生態保護并重。近 20 年來,他一直積極倡議建設生態礦業工程。早在20世紀80年代,于潤滄就指導了國內第一座無廢開采礦山——南京棲霞山鉛鋅銀礦的設計,做到了無廢石場、無尾礦庫、無不合格廢水排放。
21世紀初,于潤滄又在白象山鐵礦工程中進行礦業生態化嘗試,結合安徽省馬鞍山市當涂縣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規劃,與鄰近的李白墓園、謝公祠遺址景觀協調融合,提出了使工業建筑物體現徽派建筑特色的嘗試。如今,這座主井已經成為當地的地標性建筑,而采礦區也實現了工業場地無廢料堆存,采掘廢石及全尾砂回填采空區,粗粒尾礦用作建筑材料銷售,廠區空地及垂面綠植郁郁蔥蔥,綠化比例達15%。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耄耋之年的于潤滄仍在推動信息化、智能化礦山建設:“數字化礦山建設不只著眼于眼前的利益,它服務于礦業的長遠發展,著眼于建設礦業強國,我們應當為明天采礦遠景的實現未雨綢繆。”
院士小傳:
于潤滄(1930— ),金屬采礦專家。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恩菲工程技術有限公司高級顧問專家、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國有色金屬學會名譽常務理事。曾任中國有色工程設計研究總院副總工程師。先后參與、主持、指導工程設計和科研項目60多項,在創新采礦方法、發展膠結充填技術等方面創造了多項國內“第一”;先后參與中國工程院有關中國可持續發展礦產資源戰略方面的數項研究。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1 項、一等獎 1 項、二等獎 3 項。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等榮譽稱號。1956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