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慶假期,重慶銅鑼山礦山公園成為新晉“網紅打卡地”,實力圈粉各地游客。多個標題為“國慶打卡重慶‘小九寨’”“渝北銅鑼山礦山公園旅游攻略”的視頻在小紅書、抖音等平臺收獲眾多點贊,有網友評論“如果不是高聳的崖壁,很難想象這里幾年前還是廢棄礦山”。

銅鑼山礦山公園8號礦坑“洗心海
然而,被貼上“流量”標簽的重慶銅鑼山礦山公園,其野心遠不止于“網紅”。
10月10日~11日,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在北京召開山水工程推進會,會上公布了山水工程首批15個優秀典型案例,“重慶渝北區銅鑼山礦區生態修復項目”榜上有名。此前,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生態文明論壇之“基于自然解決方案的生態保護修復”主題論壇上,該項目入選《中國生態修復典型案例集》。
昔日的“生態包袱”如今成為“綠色財富”,重慶是如何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這篇文章,打造出叫好又叫座的生態產品,持續釋放生態紅利,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途徑的?
提高生態“含綠量”,廢棄礦山美麗蝶變
大山大江生重慶。從自然基因來看,重慶的“含山量”高得驚人,山地占76%,山水環繞、江峽相擁,各類生態要素齊全,生物多樣性基礎得天獨厚。
從高空俯瞰,重慶的地表上,23條山嶺由東北向西南,近乎平行排布,如同大地的琴弦。翻開地圖,“城在山上,城又本在眾山中”。其中,縉云山、中梁山、銅鑼山、明月山縱貫中心城區南北,與城市相融相生,被稱為“山城的脊梁”。
此外,重慶地處長江上游和三峽庫區腹心地帶,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最后一道關口。銅鑼山作為“四山”之一,是重要生態涵養區和生態屏障,對長江水生態環境安全起著重要作用。
據了解,2010~2012年,重慶全面關閉“四山”區域采石場,銅鑼山礦區遺留下41個廢棄礦坑,形成14.87平方公里影響區,安全隱患突出、生態退化嚴重。
2018年年底,重慶獲批在長江、嘉陵江交匯區開展長江上游生態屏障(重慶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國家試點工程。通過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改變了過去“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單一治理模式,統籌山上山下、地上地下及流域上下游,對中心城區生態系統開展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加速恢復和提升了區域內長江生態屏障功能。
渝北銅鑼山曾是重慶中心城區最大的石灰巖礦區。曾任渝北區石船鎮石壁村黨總支書記的曾德健告訴記者,自他記事以來村里就開著小石場,高峰期有百余家,每天約有7000臺次大型車輛運輸石子。山體滿目瘡痍,塵土彌漫,樹木和莊稼都難以存活。
從千瘡百孔的礦坑變為碧水深潭,猶如鑲嵌在群山中的一串珍珠,銅鑼山經歷了什么?
——堅持規劃引領。2019年7月,重慶出臺中心城區“四山”保護提升實施方案。銅鑼山礦區生態修復工程項目緊扣方案提出的“城市綠肺、市民花園”的總體定位,充分利用礦業遺跡,堅持多領域規劃引領,推進銅鑼山礦山生態修復與礦山公園建設協調同步。一方面,《銅鑼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概念性規劃》梳理了銅鑼山主要存在水源涵養能力低、產品供給能力低、生物多樣性減少、鄉村景觀質量低等問題,提出“全面保護、自然修復、生態系統綜合設計、協同共生設計”四大策略,劃定保育區、修復區、利用區,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治理;另一方面,銅鑼山礦山公園旅游總體規劃確立以礦山文旅觀光帶為中心的“一帶三區三心”總體空間結構。此外,科學編制村莊規劃。通過生態修復調整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將生態修復與后續銅鑼山旅游發展相結合,形成生態修復與產業發展相互促進的格局。
——開展系統性生態修復。渝北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副局長王兵介紹說,該項目按照生態保育區、生態修復區、合理利用區的分區思路,統籌開展“山上”“山腰”“山下”系統修復。“山上”重點開展環山公路沿線國土綠化、景觀步道、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山腰”重點開展廢棄礦山及其影響區、礦坑水體生態修復;“山下”重點開展國土綜合整治工作,同時統籌開展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地下水調查、村莊整治等10個子類型工作。
——夯實礦山自然生態本底,提升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據統計,銅鑼山礦山治理過程中,共修復礦坑面積3000畝,修復治理率達70%,新增耕地、林地等農用地2100余畝,種植樹木近55萬株,國土綠化營林改造近萬畝,新增灌木、草坪15萬平方米,山體森林覆蓋率達80%,消除邊坡等安全隱患54處,完成國土綜合整治5000畝。
銅鑼山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極大提升,礦坑水質、礦山綠化率、空氣質量等指標逐年提升。生物多樣性不斷增強,野生動植物種類和數量持續增加,在8號礦坑“洗心海”首次發現了6只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鴛鴦。
增加政策“含新量”,綠水青山入市“變現”
銅鑼山礦山生態修復工程之所以能夠變廢為寶,激活了沉睡的自然資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重慶打通了“資源—資產—資本—資金”的轉化通道。
2021年5月,經自然資源部批復,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印發《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實施方案》,啟動規劃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渝北區貫徹落實試點工作要求,穩步推進銅鑼山礦山生態修復及產業化經營試點。
錢從哪里來?渝北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耕保修復科副科長任杰介紹說,一是積極配套地方財政投入,有效推進銅鑼山礦山生態修復及產業化經營試點工作。二是建立生態修復專項資金。爭取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中央財政資金1.5億元,推進礦區生態修復治理。同時,將銅鑼山片區國土綜合整治和礦山生態修復產生的新增耕地指標收益、生態地票收益,納入生態修復專項資金,統籌用于山水林田湖草保護修復,保障生態修復長效資金投入。
為推動綠水青山入市“變現”,重慶遵循“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的發展模式,通過政策制度與體制創新,保障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持續暢通。
——拓展地票生態功能。2019年7月,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印發《關于歷史遺留廢棄礦山復墾指標交易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規定“符合相關復墾條件的歷史遺留廢棄礦山,通過工程措施生態修復后形成的減少建設用地指標,可作為地票進行交易”。渝北區積極承接政策紅利,在銅鑼山礦山探索生態地票,通過生態修復新增耕地、林地等農用地140余公頃,助力歷史遺留廢棄礦山復墾指標交易,調動區縣修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出臺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的配套政策。根據今年4月印發的《重慶市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實施方案》,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通過建立完善用地激勵制度,對參與集中連片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并達到預期目標的社會投資主體,允許依法依規取得一定份額的建設用地使用權,用于旅游、康養、體育、設施農業等生態產業開發。
渝北區積極踐行國家和重慶市對于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的有關規定,吸引重慶臨空都市農業開發建設有限公司、重慶市北部巴渝民宿經營有限公司等社會資本投入資金,有效推動礦山公園修復提檔升級、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產業發展。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任重道遠,我們正以銅鑼山礦山公園建設為突破口,探索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如何實現試點項目的收支平衡?怎樣引進社會資本投入?產業如何承接?目標是盤活當地的生態資源和自然資源,共建共享,為地方財政和投資主體都帶來收益。”王兵表示,目前,雖然銅鑼山礦山公園還沒有成為真正的“金山銀山”,但已完成了最重要的幾步,政府筑巢引鳳,讓社會資本投資,促進區域發展。接下來,還要繼續啃硬骨頭,努力走出一條有特色、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新路徑,為全市乃至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積累經驗、提供示范。
助推發展“含金量”,潛力在山水之間
生態與經濟社會發展、民生福祉息息相關。
生態好就是家底足,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將成為重慶推動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生動注腳。
一組數據映照的是銅鑼山居民生活的變化:
2021年開園以來,銅鑼山礦山公園先后推出觀光小火車、礦山文創產品等旅游項目,累計接待游客近80萬人次,峰值日達到2.6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約2000萬元。
石壁村以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為主體,聯結農戶以地入股經營景區配套設施,帶動集體經濟增收數十萬元;北部巴渝公司通過社會資金參與,打造石壁現代農業園,建設農旅融合示范基地,實現了生態農業增產增收;在石壁—關興—天坪沿線規劃建設的“三十里花果長廊”,果園豐產期畝產量可達1000公斤,畝均產值超4萬元。
銅鑼山礦山發展始終堅持大生態理念,將礦區生態保護修復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礦山周邊沿線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提升,生產生活基礎設施不斷升級,吸引當地外出務工人員返鄉,老百姓在家門口就業創業、依托礦山公園綠色招牌,圍繞“農旅融合發展”做產業、做配套、做服務,實現增收致富。實施生態修復以來,周邊居民在工程治理、景區建設等環節累計實現就業2800余人次,已吸納石壁村、旱土村等周邊村民常態化就業200余人,人均增收約2萬元;礦山周邊農戶與國有公司開展合作,對農房、土地等進行收儲和流轉,實行一年一簽,盤活農戶閑置資源,惠及群眾300余人。
“過去賣石子,現在靠環境。沒想到我們居然吃上了‘生態飯’。”曾德建如今從城里搬回了居民新村,在銅鑼山礦山公園開起了小火車。
山城要從“美麗生態”變成“美麗經濟”,潛力仍在山。
生態惠民。“老百姓有很強的生態體驗需求。”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生態修復處副處長蔡建軍認為,“生態修復必須和產業發展相結合。經濟發展了,農民保護生態的積極性自然就高了。未來要再向前走一步,發展文旅產業。”
推進綠色產業發展。據了解,重慶堅持把生態保護修復與適度利用統籌起來,圍繞“產業方向引導治理方式、治理效果賦能產業效益”的思路,因地制宜培育壯大生態產業。依托銅鑼山礦山獨特的深坑、絕壁和山水資源,培育發展生態旅游產業,積極推進生態觀光功能提檔升級和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引入社會化資金聯合開發旅游項目,打造集生態觀光、運動探險、文旅康養于一體的礦山主題旅游目的地。此外,國家“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生態修復司法實踐基地、礦山公園科普站、有關高校教育實踐基地先后掛牌落地,吸引了眾多教育科研機構來此開展科普研學活動,促進了礦山文化產業發展。
促進生態紅利惠民。在礦區修復治理與開發利用全過程始終踐行“還山于民、還綠于民、還利于民”,讓礦區群眾充分享受到生態紅利。在積極推進農村閑置集體建設用地資源流轉,滿足公園開發建設需求的同時,讓農戶收取租金,實現增收致富。鼓勵農戶和村集體經濟組織圍繞公園建設來做產業、做服務、做配套,發揮政府帶頭作用,堅持發展與村集體同行、收入與村民同增,聯結農戶以地入股經營公園配套設施,帶動集體經濟增收。
江流自古書巴字,山色今朝畫巨然。當我們將目光重新投向沉默的大山,才明白未來的答案早已蘊藏在這片山川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