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政協委員武強在每年的全國兩會上都在為煤炭行業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建言獻計,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武強接受采訪時表示,自己精心準備了《關于支持煤炭老礦區轉型發展》和《關于促進大型煤炭礦區產能接續》兩個與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相關的提案。

他認為,在吉林省、江西省、四川省、重慶市、遼寧省、貴州省等地的老礦區,由于煤炭資源的逐漸枯竭和煤礦的加速退出,礦區的發展正面臨著一系列新的挑戰和困難。武強委員坦率地指出,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煤礦產能的退出規模較大,而接續替代產業的發展卻顯得力不從心。以“十三五”期間為例,黑龍江龍煤集團關閉了34處煤礦,退出產能達到了1071萬噸/年,占集團原有總產能的18.2%。吉煤集團同樣關閉了20處煤礦,退出煤炭產能1508萬噸/年,占集團原有總產能的54%。盡管近年來老煤炭企業加大了異地辦礦的力度,但異地煤礦建設項目的進展仍然滯后,難以形成新的增長點。這使得煤炭老礦區的發展陷入了困境,主要依賴于煤炭產業的問題愈發突出,傳統動能的減弱與新動能的不足相互交織,形成了極大的挑戰。
其次,礦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醫療、養老、教育、物業服務等綜合服務能力和品質存在明顯的不足。這導致了對高素質人才的吸引力降低,人才流失嚴重,從而增加了維護社會穩定的壓力。
再者,老礦區的產業布局多數圍繞煤礦周邊進行,空間分布零散,且受礦權等因素影響,礦區發展的布局顯得混雜。這使得土地和環境的約束日益增強,礦城發展的平衡性被打破。
最后,礦區在轉型發展的過程中,發展思路尚不清晰,相關的體制機制有待完善,高端人才短缺,煤礦工人的年齡偏大,專業結構和知識結構都存在一定的問題。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礦區在后續發展中面臨著設備、技術、人才、資金等多方面的制約。
針對上述問題,武強建議:支持煤炭老礦區在新發展階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讓煤炭老礦區職工與全國人民同步過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相關部門要認真落實國務院關于支持資源城市轉型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研究制定煤炭老礦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具體政策措施,研究建立煤炭老礦區振興發展基金,研究化解老煤炭企業金融債務、政策性破產、統籌就業補助資金等政策措施,多渠道解決企業轉型發展和職工安置的資金缺口。研究政策免除或減免關閉煤礦銀行貸款本息,幫助老礦區老煤礦企業卸下包袱,輕裝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