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有著較為豐富的礦藏資源。在長期的開采下,廢棄礦山引發的生態問題也日益凸顯。如何還上廢棄礦山的“生態賬”?湖南決定這樣做……
礦山披“綠衣”
推進礦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湖南有著較為豐富的礦藏資源。在長期的開采下,廢棄礦山引發的生態問題也日益凸顯。
如何還上廢棄礦山的“生態賬”?湖南堅定推進礦山生態修復。
在郴州市桂陽縣荷葉—太清礦區,煤矸石利用全自動加工生產線在有條不紊進行生產,大面積的油茶綠油油地生長著,光伏板在汲取陽光,不斷輸出清潔的電能。
很難想象,這里曾是滿目瘡痍、經常因煤矸石發生地質災害的廢棄礦山。
為了推進礦山的綜合整治和資源化利用,當地采用“綜合利用+生態修復+光伏發電”的聯合修復方式。建設煤矸石全自動加工生產線,煤矸石被加工成建筑砂石骨料和輕骨料遠銷粵港澳地區;逐個圖斑科學修復,礦區恢復植被和土地功能;因地制宜發展光伏產業,形成產業共生共榮的新生態。千年礦都迎來“沐光重生”。
如今,這樣的綠色蝶變已在湖南多地“上演”。
省自然資源廳生態修復處處長董振亞介紹,我省全面開展常態化督導,對修復難度大的礦山逐一把脈問診。同時,構建新型監測監管體系,對重大生態修復項目開展全生命周期監管,實現工程建設“全過程”監管,生態環境“全要素”監測,監測范圍“全區域”覆蓋。
如今,湖南已圓滿完成545座長江經濟帶廢棄露天礦山1911公頃的生態修復任務,礦山數量從6300多個減至1990個,現有綠色礦山380家。
6月16日,湖南省長沙、株洲、湘潭、郴州、永州、婁底6市26縣區再次成功申報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項目,爭取中央資金3億元。至此,湖南省已連續三年申報成功,為全國僅有的兩個省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