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5日,由中國煤炭工業協會主辦,中國煤科沈陽設計院和《智能礦山》雜志社共同承辦的“露天煤礦智能開采工藝技術及裝備研討會”在沈陽成功召開,會議圍繞“煤炭工業發展趨勢、露天煤礦綠色開采工藝、智能成套裝備自主可控、高質量推進智能化建設”主題,邀請行業知名院士、專家、學者,共話露天煤礦綠色安全高效開采新技術、新裝備、新趨勢,共謀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新合作、新未來。
會議認為,2023年我國露天煤礦的產量達到11.8億噸,產量占比近25%,每年采剝總量超過70億立方米,我國已經發展成為“全球露天采煤第一大國”,而且隨著我國煤礦分布格局的演變,露天采剝總量及占比仍將進一步增加。“優先大力發展露天采煤”是對世界發達國家煤炭工業發展路徑的規律性認識,我國煤炭工業發展的現狀和未來趨勢均表明,應大力推動露天煤礦的高水平建設和高質量發展,加快建成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露天煤礦”,以更好發揮保障能源安全的“壓艙石”和“穩定器”作用。這既是貫徹落實“雙碳戰略”的具體行動,也是維護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舉措,更是推進煤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會議指出,我國露天煤礦實現高質量發展和建設世界一流露天煤礦,還需要解決一系列政策、法規、技術、創新平臺、人才、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問題。一是應加快從政策和法規層面解決土地征用、礦權設置、壓覆資源回收等制約露天礦發展的頂層設計性難題;二是應聚焦礦區全生命周期規劃設計、連續化開采工藝、重大成套裝備研制、多能耦合發展模式等方向實施“產學研用”聯合創新,建立高效的協同創新機制,加快突破連續化開采工藝技術等“卡脖子”難題,加速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無人化露天煤礦”;三是應加快建設露天采礦方向的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沈陽設計院作為國內歷史最悠久、最具備條件的科研設計院,應牽頭成立“露天礦山智能化協同發展(產業)聯盟”作為煤礦智能化創新聯盟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承擔“中國煤機協會露天礦山裝備專委會”、“全國煤礦智能化技術與裝備標委會露天委員會”等行業智庫的管理服務職能,為行業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四是高校、中國煤科等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的教育科研機構,應重視和加大露天開采方向的人才培養力度,解決人才供給不足等難題。
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國法作了題為《煤礦智能化理論技術體系與露天礦智能化建設》的報告,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田會作了題為《觀點》的報告,中國煤科沈陽設計院總經理王忠鑫作了題為《露天煤礦綠色智能開采新技術發展現狀與趨勢》的報告。此外,沈陽設計研究院一級科學家宋波等分別作了專題報告。國家能源集團、國家電投集團、中國華能集團、等30余家國內大型露天煤礦企業負責人和代表,東北大學、中國礦業大學、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等高校學者代表共160余人參加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