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底智能排水系統、變電站信息自動化、智能過磅系統、邊坡多維度監測系統……近年來,云南能投集團所屬小龍潭礦務局有限責任公司以研發露天礦智能化系統技術體系等為新增長點,探尋智能化、綠色化礦山的發展新路徑。

布沼壩露天礦如綠意掩映中的“黑海”
新技術賦能“智慧礦山”
9月12日,“解碼新質生產力 打卡國企新坐標——網絡媒體及網絡大V走進省屬企業(第三期)活動”采訪組來到小龍潭煤礦。沿著盤山公路蜿蜒而下,一片廣袤的“黑海”映入眼簾,陽光下煤炭堆疊成山巒,挖掘機與運煤車輛如點點帆船徜徉在這片浩瀚的黑色“海洋”上。
如何結合自身發展實際,小龍潭煤礦實現傳統產業的核心技術升級?走進礦區,采訪組開啟探尋模式。
“目前,礦區正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智能化設備等先進技術提升煤礦的生產效率、安全性和環保水平。”小龍潭礦務局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陳路良介紹,通過與云南大學、昆明理工大學建立技術創新合作關系,小龍潭礦務局有限責任公司引進TM60自動化邊坡監測系統、地表形變衛星遙感監測技術,建成邊坡管理預警系統及地表巖移機器人監測系統,實現邊坡監測數字化、自動化、全方位實時監測,逐步取代人工監測和巡檢監測。
據悉,今年6月,礦區開始利用無人機開展進度圖測量工作,實現數字礦山開采可視交互管理,建成礦山開采可視化系統和露天礦山二維、三維地理信息系統,大大縮減了工作時長,為測繪數字化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運輸車輛智能過磅系統
“觀念一變天地寬”
據介紹,按照礦區總體規劃和礦山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規劃,小龍潭礦務局有限責任公司還對采場邊坡的掛幫煤進行資源回收,將煤矸石、泥灰巖用于礦區道路建設,將環境恢復和綜合利用有機結合,讓煤炭回采率達98.5%以上,達到了充分利用礦產資源的目的。
“傳統產業不能躺在資源上睡大覺,躺在舒適區里吃老本,靠山吃山,總有山窮水盡時。”小龍潭礦務局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芮昌龍說,觀念一變天地寬,讓“金字招牌”適應時代的“新需求”。目前,小龍潭礦務局有限責任公司已建成創新工作室2個,技師工作站5個,培養專業技術人才200余人,與有關科研院所及高校籌劃成立“科創中心”等,為公司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能。
據了解,小龍潭礦務局有限責任公司還通過引進設備故障診斷的新技術,降低設備維修成本,提升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實現對礦區設備運行狀態實時監測。生產技術部負責人說:“特別是對洗車平臺沉砂池清淤方式和智能鉆機鉆桿、轉接頭技術的升級改造,不僅讓清淤周期從每7天一次延長至每40天一次,極大壓縮了設備運行成本,還讓每臺鉆機平均每天完成穿孔數提高到60個,預計節約費用11萬元。”

布沼壩露天礦邊坡修復治理
“噸”到“克”來之不易
“在精準營銷方面,我們積極探索煤炭加工、分級銷售,深入探索褐煤提質加工方式,不斷提高煤炭產品質量和附加值。”小龍潭礦務局有限責任公司營銷負責人介紹,公司多次組織開展煤炭篩分裝置的試驗和制作工作,采用單獨制作篩分裝置的方式成功實現塊煤的篩分,為進一步優化完善煤炭營銷體系和渠道,實現煤炭生產擴能、提質、增效目標構建穩固的基石。
從“噸”到“克”的轉變來之不易,小龍潭礦務局有限責任公司以對內挖潛降耗、對外積極開拓市場的策略,將資源優勢充分轉化為經濟優勢,通過技術改造、成本管控、煤炭銷售、隊伍建設四大環節,延伸“三精管理”,開辟降本增效新天地。
今年上半年,小龍潭礦務局有限責任公司累計供應電煤455萬噸,占全省電煤供應總量的36%。

礦坑車輛沖洗平臺
實現生態經濟雙豐收
“為了一改露天礦坑塵土飛揚的印象,我們修建礦坑車輛沖洗平臺、膠帶運輸系統噴淋裝置、道路自動噴淋系統,有效減少了揚塵,同時,一直堅持邊開采邊治理邊恢復,治理區面積達1032公頃,礦區綠化覆蓋率達93%。”陳路良說,早年的荒山經過幾代煤礦人的努力,如今綠樹婆娑、草木蔥蘢,目之所及之處綠意圍繞“黑海”而生。
值得一提的是,小龍潭礦務局有限責任公司還對辦公區和生活區進行了全面修繕,在礦區周邊種植小葉榕、沙松、核桃、花椒等樹苗,實現觀賞價值與經濟價值的“雙豐收”,并充分發揮礦坑匯水作用,通過建設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將處理合格后的礦坑匯水用來消防滅火、灑水降塵以及支援地方農業灌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