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于都縣是贛南礦產資源大縣之一,礦業開發為于都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動力。同時,礦山開采活動也給當地的地貌形態、土壤質量和生態系統帶來了破壞。
因歷史原因和采礦技術限制,以及早期的“重利用、輕生態”開采模式,導致于都縣礦產資源開采失度,引發資源破壞、地質災害、水土流失、安全隱患等系列危及周邊群眾生產生活的生態環境問題,生態環保壓力巨大。
近年來,于都縣自然資源部門堅持生態優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不斷推進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清理歷史遺留“生態舊賬”的同時,強化在采礦山的監管,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礦山生產全過程,在統籌兼顧礦業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平衡好礦產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下足功夫,確保礦山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不產生或少產生新的“生態包袱”,有效推動生態文明與礦業經濟全面發展、相得益彰。

廢棄工礦地高效利用“一舉多得”
礦山長期開采,必然會形成部分廢棄工礦地,這些廢棄工礦地若不高效利用,就需要花費大量資金來開展生態修復。基于這一點,于都縣加大礦山監管指導力度,指導企業優化礦山用地選址選線,綜合利用土地資源,做到節約集約用地。
在該縣某銀礦改擴建項目實施之初,縣自然資源部門便鼓勵企業充分利用本企業的廢棄工礦地,將其規劃為企業擴大生產規模、技術改造用地資源,合理建設為辦公區、加工區和生活區。此舉既解決了因企業生產經營擴大而新增占用損毀土地的問題,又有效地解決了廢棄工礦地生態修復問題,還為企業節約了大量資金,起到了“一舉多得”之功效。
數智科技賦能資源“物盡其用”
于都聚焦創新驅動發展,重視數智科技推動礦山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在礦山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鼓勵企業不斷加大科技投入,不斷優化開采工藝系統設計和設備更新,力爭礦產資源在開采過程中“物盡其用”。
該縣某銀礦作為江西首家更新高科技設備,使用永磁電機進行自動分解、自然拋廢的企業,其高度自動化的生產工藝、智能礦石分揀等開采工藝系統有效降低了選礦成本和尾砂排放,分選出來的廢石,還可以作為建筑砂石骨料銷售,大幅提升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提高經濟效益,從源頭上有效管控新增廢石、尾砂堆放壓占土地、林地問題,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
源頭管控采選廢棄物“即采即填”
礦山資源被大量開采后,會留下大面積的采空區,形成開采活動中的安全隱患。采選后的大量尾砂廢石的堆存會占用大量的土地,容易造成環境污染、水土流失、植被破壞、地質災害等,嚴重影響礦區周邊生態環境。
于都縣注重在采礦山“邊生產邊修復”,要求企業將生態修復鏈條由末端治理向源頭保護延伸,指導企業生產源頭控制和減少對地質環境和生態脅迫的因素,從而實現綠色開采。
“改變思路方能帶來出路,要礦業經濟發展,更要綠水青山。”于都縣自然資源部門分管負責人表示,于都摒棄了之前的“先破壞后治理”的礦業經濟發展思路,轉為“邊生產,邊修復,逐綠前行”的模式,通過科學劃定勘查開發區域、科學設置采礦權、提高準入門檻、強化開發利用監管、嚴肅查處違法行為、企業加大技術革新等各類手段,大力推進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推進綠色礦山建設,推進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確保礦山企業“價值”與“顏值”并存,確保礦業經濟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