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連綿、村道整潔、果園飄香……江西省萍鄉市安源區略下村掩映在蔥綠的山林間,目之所及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很難想象,這里曾有大小煤礦38家,是一片山體破壞嚴重的采煤沉陷區。
“過去,家家戶戶外墻幾乎都有一層煤灰。8年前,政府開始對這些礦山進行整治,村子逐漸開始大變樣。”村民文招明說起村里的變化,笑容滿面。
略下村的景象是安源區生態環境“蝶變”的縮影。安源曾經是長江以南最大的煤炭生產基地和供應基地,煤炭產業也曾經是安源區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然而,挖出了“金山”,卻毀了“青山”。盡管靠山吃山讓當地群眾富了起來,但是常年低層次、粗放式的開采,對耕地、山林造成了嚴重破壞,留下了抬頭難見日、低頭見煤灰的環境問題。
昔日的“生態傷疤”該如何愈合?開展生態修復是主要路徑。近年來,安源區大力開展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堅持“保護為先、發展為要、民生為本”,按照“重點突出、分類施策、階段治理、全面復綠”和“宜林則林、宜耕則耕、宜建則建”的原則,對略下村爛泥沖、楊梅塘(陽光花海)、青山村、光輝村等區域進行廢棄礦山環境治理。
“我們按照‘生態修復+N’模式,將廢棄礦山打造為工業平臺、‘辣文化’產業園、中醫藥健康養生小鎮和文旅景區,已修復廢棄礦山108座,實現了從‘地下開挖’到‘地上開花’的轉變。”萍鄉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安源分局局長李繼來說。
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完成后,如何管護好、運營好?安源區探索“生態修復+產業導入”模式,將生態修復與特色產業種植相結合,以發展特色農業為突破口,為當地村民增收致富注入強勁動力。
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走進安源區青山鎮顯民家庭農場,只見滿山柚林掛滿了金黃色的金蘭柚,柑橘基地碩果累累,油坊里的茶油香氣四溢。顯民家庭農場是原先青山礦區的一部分,農場負責人鐘顯民通過林地經營權流轉將撂荒的廢棄礦山和村民手上零散的荒山集中起來,種上油茶樹和水蜜桃、柑橘、金蘭柚等果樹。經過數年的發展,顯民農場成為四季有瓜果、全年好風景的鄉村景點,帶動當地100余人就業。
安源區副區長楊樹介紹,截至目前,安源區累計完成修復治理面積約9158.6畝,橫龍街略下村陽光花海和青山養生小鎮“礦山生態修復+旅游項目”入選江西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典型案例,廢棄礦山真正實現了“披綠”又“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