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砂石行業迎來轉型升級關鍵期。中國能源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能建”)作為央企代表,以“綠色建材”為核心,通過大規模投資、資源整合與技術創新,在砂石骨料領域展開深度布局,逐步構建起覆蓋礦山開采、加工制造、物流運輸及衍生經濟的一體化產業鏈。近期,其位于廣東省肇慶市德慶縣的綠色建材產業園項目用地成功摘牌,標志著中能建砂石產業規模化、智能化發展再進一步。

一、戰略定位:600億投資錨定綠色砂石全產業鏈
中能建早在2021年即提出“十四五”期間在綠色建材領域投資600億元的目標,致力于打造國內領先的砂石骨料領軍企業。根據規劃,至2025年,綠色建材業務預期實現年營收超180億元、年利潤總額36億元,并推動資產證券化,設立砂石骨料產業基金,形成集投資、開采、加工、儲運、礦山治理于一體的全產業鏈模式。
這一戰略的落地,依托于中能建“1466”發展框架,其中“一流的建材、工業產品和裝備提供商”是核心目標之一。2021年成立的中能建綠色建材有限公司作為專業平臺,承擔了整合資源、優化區域布局的重任,重點聚焦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經濟圈等國家戰略區域,推動砂石產業成為集團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二、區域深耕:粵港澳大灣區成核心戰場
廣東省肇慶市德慶縣項目是中能建砂石產業布局的標桿案例。2023年1月,中能建以11.83億元和2.29億元競得德慶縣回龍鎮簡架頭礦區及新圩鎮云致沖礦區采礦權,合計可采資源量約1.54億方,設計年產能1600萬噸,總投資達15.88億元。項目于2023年9月正式開工,不僅是中能建首個超千萬噸級純商業砂石項目,也是其綠色建材業務實質性落地的標志性工程。
兩礦區相距僅850米,且位于廣東省建筑石料資源專項規劃的西江重點開采區,未來擴儲潛力達3億噸,可實現滾動開發。礦區距西江碼頭直距約5公里,配套建設皮帶廊道直通4個3000噸級泊位,礦產品經西江水運可快速覆蓋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運輸成本顯著降低,市場競爭力大幅提升。
項目達產后預計年產值超10億元,主要產品包括花崗巖碎石、機制砂及水洗砂,將有效緩解大灣區砂石供需矛盾。據行業預測,粵港澳大灣區年均砂石需求量超10億噸,而本地供給缺口長期存在,中能建的布局精準契合區域市場需求。
三、技術革新:綠色智能驅動產業升級
中能建在砂石項目中全面推行綠色礦山與智能建造理念。以德慶項目為例,其生產線采用潛孔鉆機、破碎篩分一體化設備及壓濾機等先進裝備,同時配套建設水洗車間和環保處理設施,最大限度降低粉塵、噪音污染,實現資源高效利用。
此外,中能建注重產業鏈延伸: 在湖北巴東、海南定安等地競得采礦權后,同步推進裝配式建筑產業園區建設,形成“砂石開采+建材加工+裝配式建筑”的閉環模式;結合集團在新能源領域的優勢,探索“砂石+光伏”“砂石+氫能”等跨界模式,如德慶項目規劃中預留新能源配套用地,未來或實現清潔能源自給。
四、行業影響:央企引領砂石產業規范化發展
通過競拍采礦權、兼并地方企業,中能建已在廣東、湖北、海南等地掌控超2億方砂石資源,2023年上半年新增4宗采礦權,儲量規模位居行業前列。2023年6月,“十四五”全國礦產資源規劃砂石專題中期評估調研走進中能建,其綠色礦山建設經驗被作為行業范本推廣,推動砂石行業向集約化、環保化轉型。規模化生產與低成本物流優勢,使中能建具備平抑區域砂石價格波動的能力。例如,廣西、湖南等地因供需失衡導致混凝土價格下行,而中能建通過穩定供應可緩解市場波動。
五、挑戰與展望
盡管中能建砂石業務增長迅猛,但仍需應對礦山開采與生態保護的平衡需持續投入,如礦區復墾、水資源管理等環保方面壓力。地方民營砂石企業通過低價策略爭奪市場,對央企形成價格區域競爭壓力。砂石項目前期投資大,如德慶項目總投資近30億元,需通過高效運營縮短回款周期。
未來,中能建計劃進一步擴大產能至4500萬噸/年,并深化與地方政府合作。例如,與梅州市平遠縣、河南省政府簽署協議,在綠色建材、能源電力等領域開展全域合作,鞏固其在砂石行業的領軍地位。
中能建在砂石產業的布局,不僅是企業戰略轉型的關鍵一步,更是響應國家“雙碳”目標、推動基建產業鏈綠色升級的重要實踐。通過資源掌控、技術創新與市場拓展,為砂石骨料的高質量發展樹立新標桿。隨著德慶項目等重大工程的投產,中能建或將在“十四五”末實現從能源巨頭向綠色建材領軍者的跨越,為行業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