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巧玲瓏的掇球壺、古樸典雅的石瓢壺、別具一格的葵式壺……初春時節,走進江西省地質局第四地質大隊,地質找礦成果展示柜里數把形態各異、精美絕倫的紫砂壺引人注目。
“你看!展示柜里的這些紫砂壺都是用來自萍鄉的紫砂泥制作而成,均達到了優等級,‘萍鄉特產’可謂又多了一樣!”江西省地質局第四地質大隊地質勘查院黨支部書記劉輝興奮又自豪地告訴記者,在新一輪地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該院在蓮花縣大坪里探明了目前全省儲量最大的陶土(紫砂泥)礦床。
蓮花縣大坪里陶土(紫砂泥)礦床從“不為人知”到“顯露真容”,背后是地質工作者整整8年的艱辛付出。
蓮花縣屬低山丘陵地形,轄區內多為灌木林,植被茂密,野外踏勘開展工作難度很大。地質隊員們帶著沉重的勘探、測量工具,一座山一座山地找、一條溝一條溝地尋,在山川溝壑來回穿越測量地層,在茂密叢林反復穿梭追蹤脈絡。
“勘查初期,大坪里地區根本沒有進山的路,山上遍布荊棘和灌木,我們靠著鐮刀硬生生地從荊棘林或灌木叢中砍出路來,被蚊蟲叮咬、荊棘劃傷,是常有的事。因為大家想盡可能多采集樣本帶回去分析,每次下山都要背著近20公斤的樣品,這可是個體力活,工作強度之大,連年輕人都深感疲累。”蓮花縣大坪里陶土(紫砂泥)項目經理李雪感慨地說。
心力專注,終有所成。通過大量的地質調查、探槽揭露、走向追索、鉆探工程、化驗分析、綜合研究等普查、詳查工作,蓮花縣大坪里陶土(紫砂泥)礦床真實情況逐漸浮現出來。
“該項目歷經1次新立、5次續作,長達8年的勘查工作,共完成鉆探1.3萬多米,槽探1.4萬多立方米,各類樣品7000多件,圈定礦體3個,基本估算的陶土(紫砂泥)礦資源量達到大型以上規模。”江西省地質局第四地質大隊地質勘查院總工程師王淼林介紹,8年來,省自然資源廳組織專家對該項目普查、詳查進行了3次野外驗收,均被評為優秀級;詳查項目成果報告通過專家評審,也被評為優秀級。
目前,蓮花縣大坪里陶土(紫砂泥)通過三批次成瓷成壺實驗證明,泥料可調制出3種主色調,并能制作出與江蘇宜興紫砂壺相媲美的優等級紫砂壺。當一件件造型各異、古樸別致的紫砂壺呈現在眼前,李雪說,那一刻,他覺得8年來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一年之計在于春。春節剛過,江西省地質局第四地質大隊地質找礦各項工作已在緊鑼密鼓地推進中,地質工作者們又踏上征程,用登山鞋丈量每一道山梁,用地質錘叩響每一處巖層,將礦產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和發展優勢,為萍鄉高質量發展貢獻地質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