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造船業,江、浙一帶民營船廠的異軍突起,一改過去由中國船舶有限公司和中國船舶重工有限公司這兩個國字號造船廠二分天下的局面。船廠數量的快速增加迅速擴充了整體造船產能,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發布的2008年一季度全國船舶工業經濟運行報告顯示,一季度全國造船完工量368萬載重噸,同比增長25.9%。
然而,在新造船只不斷增加的同時,卻不能忽略其重要的配套件———柴油機的生產。作為船舶心臟,柴油主機是價值最高,也是最關鍵的配套設備。很長一段時間,國內企業只知道盲目造船,卻未注意到我國船用柴油機是整個生產線最為薄弱的環節之一。由于長期生產落后,直接造成了中國船用柴油機的供需矛盾。
之前記者從網上了解到,國內2000~8000馬力的船用柴油機緊缺。從滬東重機軍工部主任胡振群處,記者又得知不僅僅是這個區間的柴油機,在整個中國市場上2000~30000馬力的船用柴油機都是非常緊缺的。
有業內人士分析,今后3~5年,我國的船用柴油機市場需求仍然較大,特別是大功率船用柴油機市場前景仍然看好,柴油機生產廠家如果能把握住這一機遇,將會得到長足發展。
技術依靠進口零部件難自給
中國船用柴油機發展有兩大瓶頸,一是自主品牌缺失,國內有能力生產大功率柴油機的企業為數不多且生產能力不足;另一個則是配套件比如曲軸,增壓器,燃油系統等生產能力跟不上。
目前國內的船用柴油機主要靠引進許可證的方式生產,以為遠洋船舶配套的中速船用柴油機為例,裝船量的70%為國外進口產品,其余30%基本上也是國內企業通過引進生產許可證制造的產品。胡振群告訴記者,“技術是我們的軟肋,包括滬東重機也是以引進專利來生產,我國船用柴油機的自主品牌很缺乏。”
像曲軸、增壓器、燃油系統等船用柴油機的核心零部件的制造技術,目前仍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據了解,配套大功率機的曲軸是最為缺乏的,盡管我國已有幾家企業目前有制造曲軸的技術能力,可是產能有限,數量和交貨期都得不到保證。此外,關鍵零部件的大量進口也造成我國的船用柴油機遲遲做不到完全自主生產。這種產業鏈的不完整,在無形中還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在原本引進技術的成本壓力下,零部件的大筆投入使得企業的利潤空間被壓縮得更小。
寧波中策集團公司總經理吳杰談到,“中國船用柴油機最大的問題是以引進為主且產品單一,而且配套鏈又非常脆弱,隱患重重。其一是國外企業對其保護的市場有限制,國產柴油機面臨準入難題;其二是國外企業將同一個技術以高價賣給中國的多家制造企業,這種重復的購買,從國家宏觀角度來看,降低了資金的使用效率,從行業層面來看,形成企業間的惡性競爭,造成資源浪費。”
我們還應該清醒地意識到,這種完全依賴引進技術的生產方式存在著潛在威脅,一旦受到國外的技術封鎖,國內的船用柴油機制造商將面臨很大的困難。
眾多企業涉足助推行業發展
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與廣州市政府近日在廣州簽署協議,總投資270億元打造中國最大的船用柴油機生產制造基地,產品包括船用低速、大功率中速柴油機和低速船用柴油機曲軸等產品。
新生產基地將滿足華南地區造船的迫切需要,同時彌補上海地區柴油機制造能力的不足。
胡振群說,“這兩年很多公司都不同程度地向船用柴油機行業投入資金、人力,集團公司投入的新項目也是致力于一定程度上解決中國快速發展的造船業對配套產業發展的需求,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這個行業,供求矛盾再過一兩年應該會有所緩和。”
據了解,現在眾多企業開始涉足船用柴油機行業,將使得船用柴油機生產企業間的競爭日趨激烈,特別是民營和股份制企業的異軍突起,對老企業的沖擊會越來越明顯,生產企業重新“洗牌”的速度也將隨之加快。
吳杰在談到這個問題時也表示,“不同機制的企業進入船用柴油機行業,可以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尤其是大功率柴油機,準入門檻要求很高,這就會迫使一批人專門去從事船用柴油機的研究學習,這對于行業而言會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另一方面,我們不能只看到眾多企業進入對擴充柴油機產能、填補配套缺口的積極影響,還應該清楚的認識到,這些企業如果只是單一地以引進技術生產,而沒有從提高自身研發能力出發推動行業技術進步,那么僅靠購買國外技術進行生產只能短時間內解決國內供需不足,并未從根本上改變中國長期缺乏自主品牌的尷尬局面。
增強研發能力發展自主品牌
2007年,一些關鍵設備的成功研制,使得我國船舶配套設備本土化率有所上升。船舶配套企業研制并批量生產了大功率、大缸徑及智能型低速柴油機;在中速柴油機的國產化研制方面也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部分機型已經開始裝上出口船和遠洋船;TBG236V8、TBG620V12兩型高速柴油機在研制成功后也順利投放市場。但是相比之下,我國柴油機企業與國外企業仍存在較大差距,這主要表現在技術水平偏低、研發能力不足、產品質量不夠穩定,難以形成規模效應等多個方面。因此,國內企業要想縮小差距,首先要增強自身產品研發能力,采用先進的生產裝備,發展自主品牌,從而擴大本土化制造能力。
記者日前從淄博柴油機總公司了解到,近年來,淄柴一直堅持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形成了自主創新的基本體制架構。加強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不斷提升技術開發能力。
淄柴先后自主開發了8170系列、8210系列、LC250系列、H190系列、Z6150系列柴油機以及300、250、210系列重油發動機等幾十個品種的新產品,并根據市場需求對原有機型進行了延伸開發。新產品的成功開發為企業進一步拓展了市場空間,為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07年,淄柴銷售收入同比增長33.6%,N330柴油機訂單已預排到2011年。進入2008年,淄柴又表現出迅猛發展的勢頭,公司本部一季度訂貨同比增長63%,大功率機的交貨時間已到2009年。
作為一個民營企業,寧波中策一直致力于自主品牌的研發制造。吳杰介紹,中策生產的船用柴油機都是依托其自主研發的科技成果,關鍵零部件采取國際采購的形式,其配套和信息資源與國外柴油機廠共享,并將這些重要資源通過創新融入自己的產品。
2007年寧波中策實現了其自主研發的GN8320ZC6B,4200馬力船用柴油機產品的批量生產,目前訂單已經持續到2010年底。
公司又通過進一步研發,使DN8320ZC柴油機主機功率達到了4500馬力,成為國內自主研發投入生產的功率最大的柴油機。2007年第二季度公司技術部又組織優勢力量集中研究更大功率的船用主機,截至目前已經完成設計DN8330ZC柴油機的所有零部件圖紙,預計2008年底完成樣機的裝配。今年公司將與西門子公司、COSCO中遠聯合完成國內主機首家用于電力推進船舶的設計配套工作,預計項目將于2008年10月份完成。
企業的自主創新固然重要,國家的政策引導也將對推動船用柴油機的自主品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胡振群談到“行業直呼吁我們應該有自主品牌,要具備核心競爭力,可這不是一兩個企業就能夠完成的。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資金的支持都是產品研發的重要保障,這就離不開國家相關政策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