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功地實現了追求15年的目標,成為了稀土供應的“最終壟斷者”。產業分析人士認為,這一優勢將使北京掌控消費電子和綠色科技的未來。 稀土被廣泛應用于移動電話、激光、航空等數百種科技產業。經過長期價格戰和出口配額削減后,全球95%的稀土都是由中國生產。盡管中國有充足的資源和精煉能力生產足夠多的鋱、釹和鏑等,來滿足以每年10%速度增加的全球需求,但中國今年的稀土出口配額將可能只有3.8萬噸,還不到日本一國需求量的1/4。 中國的優勢地位將越來越具重要的戰略意義,因為許多前沿環境科技都嚴重依賴稀土,如風力渦輪機、混合動力汽車等。稀土專家杰克•利夫頓說:“鄧小平曾說過,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這已成了一個赤裸裸的現實。世界應該警醒,開始考慮這類‘科技金屬’。沒有它們就將沒有科技。中國已經在研究如何利用這些金屬資源讓本國公司具有其他國家無可比擬的競爭優勢。” 中國在稀土供應上的優勢以及把稀土發展成為“21世紀的經濟武器”的想法引發了日本所謂的“無形產業海嘯”恐慌。日本所需的稀土幾乎100%從中國進口。日方認為,稀土將有可能成為未來貿易戰的一個戰場。豐田和其他大型汽車制造商正忙于確保來自越南和馬來西亞的替代性供給。在價格戰中失勢的美國稀土礦將重新投入使用。但許多產業觀察家認為,北京可能會在對手出現之前策劃一場全球供應危機。 日本三井集團稀土部門主管佐藤洋一說,中國的戰略表明,北京正在和世界稀土消費者之間進行一場復雜的博弈。中國限制稀土出口有兩個目的。第一,這可以給本國高科技產業一個繁榮發展的機會,并獲得相對于其他國家對手的巨大競爭優勢。第二,這可能會迫使外國公司將其高科技工廠和研究中心遷入中國以獲取稀土配額,但此舉會遭到日本公司的反對,因為它們擔心會喪失產業機密。 佐藤認為,中國還會用其已有的壟斷地位來摧毀任何新的競爭。雖然全球42%的稀土礦分布在中國之外的地方,但其他地方的精煉能力無法與中國相比,“當然,有很多人想在中國之外的地方建立精煉廠……但這些投資在中國可能施加價格報復的情況下并不會起什么作用。馬來西亞和澳大利亞都出現了新項目,但中國只需將價格下調,就會把競爭對手擠出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