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實現銷售收入2790億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長25%;出口額達134億美元,同比增長56%;25種主要機械的銷量達到85萬臺,14種常用機型保有量達到290萬臺,行業規模達到了世界第三位。
2008年,挖掘機世界總銷量為45萬臺,我國企業銷量為2萬余臺,僅有5.9%,銷售額占比不到4%;裝載機總銷量為25萬臺,我國企業銷量為16萬臺,占全球銷量的2/3還多,但利潤額卻少于另外的1/3產品。
通過第一組數據,我們可以毫無爭議地說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程機械制造大國;再看第二組數據,我們又不得不承認,中國距離工程機械制造強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對此,我們無法不正視自己與國外先進企業的差距,扣問造成第二組數據的原因究竟有哪些。
業內專家認為,從現在開始的三到五年時間內,是中國企業發展的機遇期。國外企業正遭受金融危機的嚴厲打擊,中國市場的穩定為中國企業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核心配套件受制于人
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配套件分會秘書長馬傳偉說,近年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速度很快,產品整體水平提升也很快。但究其根本,核心配套件,特別是液壓件和控制系統,幾乎都是國外產品,因此,將主機產品的好片面歸功于中國的主機企業說不過去。
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茅仲文說,目前,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中檔產品的配套件正在嘗試自己來做,但高端產品的核心配套件仍幾乎全部依賴進口。正因為此,中國工程機械產品利潤60%被這些進口零部件吃掉。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在核心配套件方面受制于人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山河智能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副主任黃志雄說,以前,力士樂給中國企業的供貨周期是88周,也就是說,中國企業需要提前一年半左右的時間來決定自己液壓產品的采購量。然而,一年半以后的市場誰也無法預料,這樣的合同風險非常大。目前,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經濟整體在走下坡。這時的力士樂卻一反常態,要求中國企業4個月內必須提貨。可以明顯看出,這些條款規定的供貨周期對中國的主機制造企業來說是非常不利的,不僅制約了企業的產量,也同時限制了企業自身的發展。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企業曾引進過力士樂的液壓件技術,但非常遺憾的是此次技術引進并沒有像裝載機、推土機的技術引進那樣形成產業規模。一位業內人士說,現在主機企業對于國內配套件產品的態度是想用而不敢用。一些企業曾經在一些高端機型上用過國產的發動機,然而其結果是產品故障率明顯提高,企業只好被迫將產品批量召回。
廈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白飛平說,現在的情況已經不單單是探索如何提高配套件水平的問題,而是要探索在多長時間內能夠趕上世界先進水平的問題。據了解,日本的川崎已經在浙江建廠。中國的核心配套件再不快速崛起的話,受制于人的局面將更難改變。
上游環境有待改善
在關注行業制約瓶頸時,人們往往忽略了一些較為基本的工藝技能的提升問題。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貢英建說,鑄件工藝也不應被忽視。企業的配套件多需從外部采購,但結構件多是由主機企業自行生產。鑄件工藝和加工工藝水平無疑是主機制造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之一。
記者曾采訪過一位擁有5臺旋挖鉆機產品的用戶,在購買時,他要求企業用進口鋼材制作鉆桿。在問及原因時,他很直率地說了一句,國外鋼材做的鉆桿更結實。在相關主機制造企業方面,大家也坦言,目前中國的旋挖鉆機與國外先進產品的差距主要就在動力頭和鉆桿方面。而這兩方面涉及的最重要因素最終落在了材料上。
并不是旋挖鉆機一種產品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在起重機行業,產品質量受材料制約也非常明顯。特別是大噸位的履帶式起重機,其關鍵部位的鋼材往往依賴進口。此外,在別的工程機械產品,特別是高端產品中,也多多少少都必須使用到一些進口鋼材。
天津工程機械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鄭尚龍說,2008年,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消耗鋼材達1700萬噸。從這么巨大的消耗量中可以看出,如何解決上游材料對工程機械行業的制約,已經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
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勇說,目前,中國企業造出的產品總要比國外同類產品重幾噸甚至幾十噸,材料制約問題所涉及的已經不再是工程機械的一個行業,還包括了我國的鋼鐵行業和冶金行業。這些基礎工業在高端產品上的水平匱乏使得處于其下游的工程機械行業面臨嚴峻挑戰。提升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制造水平,需要的不僅僅是行業內部的努力,同時也需要多個上游產業整體水平的提升,只有這樣,才能把基礎打堅實。
誰有能力搞投入
沒有錢、沒有人才、沒有實驗設備,中國工程機械企業想要提高自己的研發能力,所面臨的問題可謂非常嚴峻。
卡特彼勒去年在研發方面投入的資金是18億美元,與其相比,中國企業對研發的投入確實可謂杯水車薪。一位業內專家坦言,雖然他所在的企業目前是高新技術企業,但企業的研發資金占銷售收入比例其實并沒有達到規定的3%。馬傳偉說,從2006年以來,行業計劃用兩個3~5年時間,把挖掘機的配件水平提上來。然而這是一項典型的高投入工程,短期內不會見效。再加上配套件生產企業大多規模較小,單靠這些企業來滾動式發展,非常困難。主機企業與配套件企業合作、配套件企業聯合研發的模式都值得探討。
研發隊伍不穩定,缺乏人才是工程機械企業所面對的又一個棘手問題。山推工程機械研究院副院長張立銀說,高新技術企業要求企業30%的人員為大專以上技術人員。但對于目前中國的制造行業來說,一線的生產工人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這點很難實現。更令人擔憂的是,目前行業內技術人員之間攀比的往往不是技術,而是能在企業拿到多高的薪水。貢英建說,目前國內的科研人才能夠拿出一些在國內還算先進的科研成果,但這些成果一拿到國際上卻不具備競爭力,由此可見科研人員的整體素質仍然偏低。科技部政策法規司司長梅永紅說,面對金融危機,有沒有引進合適的人才也許將成為衡量一個企業是否抓住機遇的重要標準之一。
制約行業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缺乏高性能實驗臺及試驗方法缺失。一個好的實驗臺需要千萬級的資金投入。目前,國內已有不少企業認識到這一點,紛紛建設自己的實驗室。白飛平說,國內企業對實驗平臺和檢測平臺投入明顯不足,各企業的綜合性試驗臺會有一些,但可靠性試驗臺很少,而且數據積累非常不夠,試驗裝備不過關,這使得產品創新無從談起。
控制系統、核心零部件、材料工藝等諸多問題都是企業遇到的普遍問題。各個企業都在上馬自己的研發項目。這部分投資對于單個企業來講,是一項非常巨大的開支;對于整個行業發展來講,卻是重復建設。如何尋求一種有效的發展方式,解決這些瓶頸問題,本系列報道將繼續予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