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產資源是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是工農業的血液和糧食。我國90%以上的一次能源、80%以上的工業原材料、70%以上的農業生產資料都來自礦產資源。而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礦產資源的消費快于生產,生產快于勘查,地質找礦事業明顯不能與礦業經濟發展相匹配,甚至已經成為礦業經濟的短板。加之,國際進口礦產品價格昂貴,而對于一個往往以礦業大國自居的我國,變革規劃思想,加強區域經濟合作,調整產業布局,,節約資源提高利用效率已成為當務之急。30年后再次全國總動員大范圍實施地質找礦工作,也是解決資源短缺問題的有效途徑。
而如何真正把地質找礦工作做的突出,并把產業鏈上的企業帶動起來是個關鍵問題。雖然我國礦產資源蘊藏豐富,但礦產勘查還存在大量勘查空白區或雖有工作但程度很低。從以往礦區開采境況來看,一些地勘項目雖然工作程度較高,但開采深度多在300米或500米,與當今世界開發最深達4000米的能力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這就是說,我們還存在著巨大的找礦空間。這就要求全國總動員,更加自覺地投入到地質找礦改革發展當中去,把思想認識上和體制機制上存在的問題梳理出來,把功夫下在尋找應對之策上。
為地質找礦提供高端人才和技術支撐
回顧總結近十年來國家地質工作,雖然地質工作體制改革、地質調查隊伍建設、地質科學發展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但是在隊伍多元化、投入多元化、勘查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地質工作經費得到快速增加,但相應的地質找礦成果并不明顯,尤其是具有重大宏觀影響的成果甚少。在本次“大討論”活動中,各部門各單位都反應稱人才缺乏、地質人才成長緩慢,尤其高端科技人才的產出更是寥寥無幾。與國際上普遍認為的“實現地質找礦重大突破,推動地質事業持續健康發展,人才是關鍵”的主題背道而馳!
地質找礦工作需要有堅強的技術和人才作后盾,明顯我國緊缺的技術人才成了制約地質找礦的首要問題!從目前來看,地質科技人才隊伍的現狀已經不能滿足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總體表現為,地質科技人才總量不足、整體素質不高、分布不均、結構失衡、創新能力不強,科技領軍人物、復合型人才匱乏等。產生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與本世紀初我國地質工作體制改革以來,對基礎研究或應用基礎研究人才培養重視不夠,針對性不強,致使對科研的投入嚴重不足。
針對科技人才緊缺的問題,國家要積極撥發對地質人才培養的資金和政策支持,從源頭上提高地質科技人才的數量和質量,為地質人才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加大國土資源部與教育部共建以及全國各省部共建有關地質類院校的力度,突破因體制原因對高校地質人才培養的制約。并積極完善地質科技人才培養工作創新機制,加強地勘生產單位的人才培養。引導地勘生產單位以可持續發展的眼光看待地質科技人才的培養和使用,落實人才培養的目標責任制,將地質科技人才培養擺在重要議事日程,保證經費投入。要為科技人才搭舞臺、壓擔子,通過重大科研項目帶動科技人才的成長進步。
總之,要緊緊圍繞地質找礦改革發展的關鍵,加強地質人才隊伍建設這一主題,重點就當前地質科技人才隊伍現狀、問題、需求以及創新科技人才工作機制、加強高端科技人才培養的具體措施和辦法等進行深入研討。
尋找機遇,地質找礦應向風險勘查聚攏
從人均占有率來看,我國是礦產資源相對短缺的國家。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資源儲量人均占有率分別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1%、4.5%和79%。隨著近年來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各種重要礦產資源的消耗量大幅增加,部分主要礦產品進口量激增,主要礦產資源的對外依存度已由1990年的5%上升到目前的50%以上。因此,實現找礦重大突破,發現并查明一批大型、特大型礦床,增加保有儲量,提高國內對礦產資源的保障能力,就必須加強對礦產資源的風險勘查開發,這無論對國家還是對發展中的各類礦業集團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目前,我國能源及非能源重要礦產資源供需形勢嚴峻。礦產勘查工作滯后,相當一批資源的可供性下降,可供開發的后備基地嚴重不足。在我國41種主要非能源固體礦產中,近一半礦種查明資源儲量不能保證2020年需求。特別是鐵、錳、銅、鉀鹽等大宗礦產供需缺口近年持續擴大,后備儲量嚴重不足,對外依存度高;曾經為經濟建設做出重大貢獻的一大批老礦山資源形勢嚴峻,可采儲量和礦石品位急劇下降。礦產資源供需矛盾突出,但我國石油、天然氣、煤炭、煤層氣、鈾、鐵、銅、鋁、錳、鉛、鋅、鎳、鎢、錫、金等重要礦產,都有較大的資源潛力,特別是西部新區和中、東部隱伏礦床的勘查潛力巨大,迫切需要加強資源整合勘查和風險勘查。
其實,國際礦業公司為了提高避免勘察的風險能力,早在2002年起就開始了礦業整合大潮,從此,全球礦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邁向了壟斷。在目前的形勢下,世界礦業壟斷格局已基本形成,通過直接并購方式進入世界礦業市場的機會已不多,而通過風險勘查間接獲得資源,不失為直接并購的一種有效替代方式。因此,中國礦業巨頭應重視風險勘查,將擴大資源儲備作為自己強勢擴張的一項重要業務。抓住礦業市場下行機遇,利用收購、兼并、聯營、整合等方式,儲備各類重要礦產資源,增強抗市場風險能力。對位于同一成礦區帶、同一成礦系統或處于一個礦集區、一定范圍物化探異常區內的礦權區,進行統一工作部署、統一組織實施的勘查形式,同時也要對人員、技術、資金、設備等資源要素實行優化整合。
目前,國內礦業巨頭已經認識到風險勘查的重要性,擴大資源儲備、加大風險勘查投入力度正成為它們的戰略實施。例如:中國石油、中國五礦、中國鋁業、紫金礦業等巨頭近年來在風險探礦上不斷投入,通過企業的資金、中央的資金和地方上的勘查資金相結合,在新的形勢下找礦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地質找礦和資源利用相結合形成產業鏈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重化工業階段,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對礦產資源的需要量迅速增長。國家地質找礦勘查開發力度加大,為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資源保障。但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礦產品價格大幅波動,境外勘查開發礦產資源和進口礦產品成本增大。加之我國資源戰略儲備能力不足,有效應對資源供應中斷和重大突發事件的預警應急能力較弱,種種現象都預示著礦產資源安全供應將會面臨更大的挑戰。
從長遠角度來講,礦產資源的利用需要做到有序有償、供需平衡、結構優化、集約高效的要求,以便最大限度地發揮礦產資源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我國礦山企業應以礦產資源高效利用為中心,以提高優勢礦產資源高效利用為宗旨,特別針對云南、西南和西部等礦業資源集中的地區,企業應認清地區優勢和特色礦產資源利用的重要性。積極開展規范的選礦試驗研究、工程設計、自動化技術推廣應用、選礦廠建設工程總承包、選礦廠生產技術指導和技術服務等工作,實現選礦企業節能降耗、減少排放,已實現礦產資源高效合理利用。
為求礦產資源的充分利用,要求礦山企業和礦山機械企業聯合組建選礦設計研究院,充分利用科技資源和人才優勢,緊密結合礦山發展和科技需求,同時集合礦山機械企業的優秀設計、制造專業人才和雄厚的礦山機械制造基礎,把雙方的優勢資源和原有的技術創新社會化服務職能整合,加強產學研的互動、交流與合作,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從而打造一支實力雄厚、規模龐大、功能齊全、高效創新的產學研服務網絡和服務體系,建立產學研示范基地。其建成將會對我國的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產生重要的意義。
根據我國西部優勢礦產資源的性質和特點以及獨創性設計,上海世邦機器有限公司建設了一套可以移動,可以通過集成組合來適應不同礦石種類,不同礦石性質和不同工藝流程的柔性移動破碎站,該移動破碎站可靈活組建,通常有振動給料機、顎式破碎機、反擊式破碎機(沖擊式破碎機)、振動篩和膠帶傳輸機等設備組合而成,生產規模為50~300噸/時,可以取代原有大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前搭建的石料生產線(制砂機生產線)、選礦生產線,以及縮減冶煉生產線搭建的時間和成本以及最大程度上提高生產效率。本項目可為大型選礦廠設計與建設提供可靠的依據,推進新工藝和新技術成果的應用,減少重復建設、投資巨大、影響生產、嚴重制約科技成果產業化的瓶頸問題,推進新工藝新技術成果的產業化,預計第一年將為社會節約重復投資1000萬元。同時,上海世邦機器有限公司的研究成果將有效提升礦產資源的利用效率,改變現有礦產開發的粗放開采、加工的現狀,提高企業效益,對環境保護和資源保護將起到積極作用。
普遍認為,地勘業雖作為礦產資源采選開發的優勢企業,但其產業鏈還有待完善,由于其不能與礦山企業和礦山機械行業形成諸如產品一體化經營模式,不能產生良好的協同效應,對抗風險的能力仍然很差。為實現中國資源可持續性發展,必須把地勘業,礦山業和礦山機械三個行業有機組織起來,才能最終實現能源的可持續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