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工業協會劉峰:煤炭行業科技創新呈現三個趨勢
記者:“十一五”期間,我國煤炭行業在很多方面都取得長足進步,不少大型技術裝備徹底擺脫了依賴進口的局面,這是否意味著我國煤炭行業科技創新水平已經達到一個新高度?
劉峰:“十一五”期間,煤炭行業科技創新的步伐明顯加快,科技的貢獻率創新高。在煤田地質勘探、煤炭資源高效開采和清潔加工利用、煤礦重大災害防治、礦區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和循環經濟建設等方面涌現出一批具有先進水平的科技創新成果,帶動煤炭產量穩步上升。2009年,全國煤炭產量超過30億噸。
在資源勘探方面,包括三維地震勘探技術、地質鉆探技術、井下雷達技術、瞬變電磁法技術、礦井地質保障技術和地質信息化技術有效地提高了資源探明程度和儲量,形成了適應我國煤田條件的地質勘探技術體系。
在礦井建設方面,我國鉆井技術、凍結和注漿技術均處于世界領先水平。近年來,不論是礦井成井深度、井筒直徑,還是建井速度均超過世界其他國家。現在,凍結法施工已成功穿越600m深厚沖積層,國產鉆井設備最大的鉆井直徑達13m。建設一個大型礦井僅需要2年,而過去則需4年—5年。先進的建井技術保證了我國東部地區深部煤炭資源的開發和中西部地區大型礦井快速建設的需要。
在煤礦綜合機械化和自動產煤技術方面也取得突破性成果。經過不斷創新,目前大功率采煤機、重型刮板輸送機、液壓支架、大斷面掘進機、礦井大運力長距離輸送機等大型機電設備基本實現國產化。一方面解決了重大裝備從無到有的問題,突破了技術瓶頸,更重要的是實現了國產化和產業化生產制造。目前,國產大功率采煤機達到2500千瓦,國產的液壓支架采高達到7米、工作阻力達到16800kN,均為世界之最。但是,由于我國小型煤礦很多,采用的采掘設備同國外先進水平依然存在很大差距。
選礦技術方面,年產400萬噸選煤廠洗選設備基本實現自給,大型重介質懸流器、大型加壓過濾機等選煤設備基本實現國產化。但在高硫煤和難選煤洗選技術方面依然需要加強基礎理論和核心技術研究,適應部分地區煤炭潔凈加功能需要,也可以積極進行國際技術合作。
記者:據了解煤炭行業通過參與國家重大科技攻關課題,科研實力獲得了較大提高。請您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
劉峰:“十一五”以來,煤炭行業承擔國家863計劃、973計劃和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31項,重點科研課題336個;實施國家科技大型示范工程項目13個;建成國家工程中心3個,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12個。涉及煤炭資源開發與利用一大批共性關鍵性技術難題攻關獲得突破性進展。2002—2009年,全行業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30項。2009年,全行業獲得專利授權182件,同比增長149.31%;新申請專利75件,同比增長97.36%。
目前,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煤炭科技創新機制基本形成。在2009年申報的485項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項目中,70%以上是煤炭企業作為第一完成單位或獨立完成單位。
多年來,通過參與國家重大科技攻關課題研究和行業科技攻關,培養了一大批中青年科技專家。2009年,煤炭行業有3名同志入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記者:煤礦生產,安全第一,但當前煤炭安全生產形勢總是充滿變數,有人認為這是因為盲目追求產量,忽視科技創新的作用。您是否贊成這一觀點?
劉峰:其實科技創新和安全生產、增加產量并不矛盾。所謂產量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科技進步和裝備升級,同時還能減員增效,安全生產也能得到實現。神華集團就是通過提高綜合機械化采煤水平,實現“減人提效率”。該公司在日產1000萬噸的井下工作面上,一天只需7至8個人操作。這樣的大型機械化操作,不但增加了績效,還減少了人員控制和傷亡的可能性,增加了經濟效益,實際上提高了安全生產水平。目前,我國兗州煤業、神華集團、淮南礦業集團等大型的煤業集團都在走科技創新之路,實現“減員增效”目標。總之,只有把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水平提上去,才有可能實現安全生產水平的提高。同時,我們也應該承認,我國煤田地質條件十分復雜,礦井生產中面臨種種災害威脅。有些突發性災害的發生機理、預報預警和防治技術仍需要進行深入研究。
記者:煤炭行業的科技創新將呈現哪些趨勢?
劉峰:預計“十二五”期間,國產綜采裝備的生產能力、技術性能和可靠性將大幅提高。煤礦生產系統向大型化、自動化、信息化方向發展。“十二五”末期,我國將會出現在地面或井下調度中心遙控井下采掘作業的先進技術,出現年產能力更大、自動化水平更高的先進綜采綜掘裝備。其次,隨著煤礦安全科技水平的提高,煤礦重大災害事故多發的局面將會發生長期性根本性好轉,監測監控信息化系統得以更加完善。如,煤礦井下煤和瓦斯突出災害預測預報和防治技術取得新進展,礦井瓦斯地面和井下聯合抽采技術進一步完善,瓦斯發電、瓦斯利用制造化工產品等技術實現產業化。同時,對礦井火災、水害的監測預報、瓦斯和一氧化碳等有害氣體的檢測將更加成熟。第三,煤炭企業探索“高碳行業低碳運行”取得初步成效,煤制油、煤氣化多聯產產業化示范取得重大進展。煤礦區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礦區土地復墾,生態修復等目標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