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許昌金科建筑清運有限公司的“許昌市城市建筑垃圾處理和資源化利用項目”獲得“2012年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這是河南省惟一入選該獎項的項目。
許昌金科建筑清運有限公司是許昌市“百家小巨人企業”之一。所謂的“小巨人”企業,是許昌市政府重點扶持的一批有發展前景的行業企業的總的稱謂。10多年前,金科公司注冊資金不過幾十萬元,以城市建筑垃圾處理為公司主要業務,彈指10年,難道它就完成了艱難的蝶變,“小巨人”長大了?帶著種種疑惑,記者來到了三國古都許昌。“在我們眼里,沒有什么垃圾,有的只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在綠樹掩映的金科公司辦公大樓里,該公司負責人如是說。
同全國各地許多城市一樣,許昌市這10多年來也經歷了一個高速發展階段,可謂是日新月異。新發展帶來了新問題,填埋、轉移地點堆放建筑垃圾處理方式,使大量的建筑垃圾無處堆放,垃圾圍城、占用土地、污染環境成為困擾城市發展的瓶頸。許昌市政府先行先試,適時出臺了建筑垃圾特許經營新政策。
特許經營,在燃氣、供暖、供熱等操作簡單、回報率固定可觀的行業并不鮮見,但把建筑垃圾推向市場,進行特許經營則是許昌市的一個創新。早在2002年,許昌市面向社會公開對全市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經營權進行了“零元”招標,由中標單位對城市建筑垃圾進行特許經營,對個人和建設單位產生的建筑垃圾進行收集、運輸、中轉、回填、消納和利用。根據“誰產生誰承擔處置責任”的原則,進行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政府給企業每噸3元的垃圾處置補貼和15元的運輸費。金科公司中標了。許昌市政府首次試行特許經營政策,只給中標公司5年的試運營時間,能否經得住市場和時間的考驗,只能是讓市場給出答案了。結果是肯定的,經過不斷完善,形成了現在多方共贏的“許昌金科模式”。2008年,金科公司再次中標,并且與政府簽訂了補充協議,把經營權延期到了20年。
所謂“許昌金科模式”,其流程就是建筑垃圾的收集、運輸、貯置、研發、資源化再利用。企業要想做大做強快速發展,文章其實是在資源化再利用上,資源有限,再生無限。該公司負責人說:“在生產設備和技術革新方面我們可以說是不惜血本。”許昌金科建筑清運有限公司在該市共建成運營了3座現代化建筑垃圾綜合利用處理廠,投資金額達兩億多元,3座處理廠均采用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德國進口設備。建筑垃圾進廠后經過破碎、篩分、除塵、降噪的一系列自動化作業,蛻變為質量達標的各種地磚、砌塊和墻材產品。為了保證再生產品的質量,公司從拆遷現場的源頭開始,層層把關,所出系列再生產品各項指標均通過了國家有關部門的檢測,公司技術人員還對德國進口破碎機等設備進行了改進,先后申請16項國家專利技術,其中8項已獲授權,這無疑打消了客戶的疑慮,讓再生產品在當地市場上穩穩站住了腳跟。
多年運營積累,“許昌金科模式”成了一個政府、企業、施工單位三方共贏的典范,其成功的建筑垃圾處置和資源化再利用模式得到了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住房城鄉建設部等政府部門的認可與支持,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吸引了國內40多個大中城市政府與企業前來考察學習。該項目獲得人居范例獎以后,許昌市委書記王樹山專程到公司進行調研,說建筑垃圾資源化是一個很有前瞻性、很有活力的項目,市委、市政府要大力支持此類企業的發展,市屬各縣區的城建項目也都要優先使用建筑垃圾再生材料。成功需要復制,如今的金科公司已走出了許昌,先后與河南、安徽及江蘇的城市相關部門攜手合作,一場關于城市建筑垃圾的革命正悄然展開。當問及企業效益這一敏感話題時,公司負責人毫不掩飾地說:“金科公司十年一劍,經過了原始積累階段,厚積薄發,現已到了高成長期,公司凈資產已由當初的幾十萬元滾動發展到了現在的1.8億元。”“小巨人”要長大啦!采訪回來,記者知道,一個經過歲月洗禮的“小巨人”,已經合著國家經濟發展的韻律節拍,開始昂首闊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