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夜間偷倒行為屢禁不止 哪里有空地就往哪里倒 現在:建筑垃圾全部被“吃掉” 還可二次利用變廢為寶
南昌首個建筑垃圾消納場解“石頭圍城”
位于城南青云譜區 投資30萬元 每天可處理100噸垃圾
車輛出入、機器轟鳴,青云譜區建筑垃圾消納場一片繁忙。這是南昌市首個由政府投資的建筑垃圾消納場。它的投入運營,有效扭轉了以往南昌城南“石頭圍城”的局面。
“投入運行一周,已看到明顯效果。”8月25日,青云譜區委常委、副區長王強說:“原來對建筑垃圾只堵不疏,往往事倍功半,現在疏堵結合,事半功倍。”
建筑垃圾處理成難題
“今年7月中旬,根據國家發改委批復,南昌市青云譜區成為全國老工業基地整體搬遷改造4個試點城區之一。”王強表示,騰出的土地青云譜區用于發展第三產業,“一進一出”產生的建筑垃圾,被人形容為“石頭圍城”。
目前,青云譜區一個月產生的建筑垃圾約為2000噸,這些建筑垃圾一般是在維修、拆除舊建筑物過程中產生的,主要由混凝土、剔鑿產生的磚石和混凝土碎塊等組成。
據青云譜區城管局副局長喻平偉介紹,其實這些建筑垃圾還有可利用的余地,筑路施工,裝機填料等都需要,但由于無法集中處理,成為市容管理的“累贅”。隨著南昌市啟動九洲高架橋的建設,青云譜區有546戶需要拆遷,更無法消納如此大體量的建筑垃圾。
在此背景下,青云譜區選擇60畝低洼地,政府主導投資30萬元建設建筑垃圾消納場,改變隨意傾倒現象的同時,將建筑垃圾變廢為寶二次利用。
只堵不疏難禁隨意傾倒
喻平偉說:“青云譜區以前是建筑垃圾偷倒重災區,經過長期治理,現在局面已有了徹底改觀。”
青云譜區城管局辦公室負責人熊輝向記者展示的取證照片顯示,市場路、機場路等主次干道曾完全被建筑垃圾阻斷。
記者了解到,由于建筑垃圾的消納大多是由建筑垃圾產生單位自找出路,或委托清運公司和個體戶代找場所。由于此前南昌市城區還沒有一處固定、專業的建筑垃圾消納場所,工程單位不知道應該往哪里排放建筑垃圾,經常哪里有空地就往哪里倒。
與此同時,只堵不疏,往往整治一段時間后又產生新的亂傾倒現象,屢禁不止。青云譜區城管局固管科負責人徐文斌表示,對偷倒現象比較難監控,99%偷倒發生在半夜12時至次日凌晨3時,往往是接到群眾舉報再去排查,進行處罰。即便夜間蹲守,被抓現場處罰,對方也不服氣,反問執法人員,不倒這里往哪里倒?
“有時,真的被反問得語塞。”喻平偉說:“雖然被處罰對象只是找借口,這也反映了城市管理部門確實都沒有設立專門的消納場現狀,對方只能選擇稍微偏遠的地方傾倒。”
醞釀市場化運作
目前,青云譜區建筑垃圾消納場實行免費。“青云譜區雖然財政投入只有30萬元,今后的人員工資、設備投入均需要資金。”王強說:“依靠政府投入,也非長久之計。醞釀市場化運作才是長遠之策。”
8月25日上午,記者在青云譜區建筑垃圾消納場見到,碾壓機、粉碎機,沖洗平臺一應俱全,進出車輛“滿載而來,干凈而歸”。徐文斌說:“投入運行后,每天消化約100噸建筑垃圾。一周內未接到一起投訴隨意傾倒現象。”
記者了解到,消納場的60畝用地,屬于楞上村與城南村集體所有,是產業用地,暫未掛牌出讓。“保守估計,2年內青云譜區所有新產生的建筑垃圾都能消化掉。”喻平偉介紹表示,未來還將通過“雙向收費”實現市場化運作,對進場的建筑垃圾按照20元/車收費,送往消納場的建筑垃圾經處理加工后,按照500元至600元/車的價格銷往有需求的工地。
“由于占了楞上村集體用地,集體收入有所減少。因此,將委托楞上村進行管理,城管局考核,除去人員工資外,所產生效益將歸楞上村改善民生。”青云譜區城管局局長王勇波說:“雖然建筑垃圾消納場在南昌還屬于新鮮事物,在沿海地區已經有了市場化運作的經驗。消納場改變了隨意傾倒的現象,也有益于減少市容管理行政投入成本。”(來源:江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