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不是廢物,只是放錯了地方的財富。”每天,在重慶交通廣播上,都能聽到這句耳熟能詳的公益廣告。然而,伴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光鮮亮麗的建筑大廈拔地而起,大量建筑垃圾成為城市環境新的“殺手”。建筑垃圾難道就真的是廢物了嗎?
記者近日從重慶市環保部門了解到,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重慶便開始嘗試建筑垃圾資源化再利用,可現實卻差強人意。相關數據顯示,重慶主城區每年產生建筑垃圾超過1500萬噸,建筑垃圾再生制品產量卻僅有60噸左右。全市近20家上規模的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企業先后投巨資,購置大量先進設備,產能不斷擴大,銷售卻跟不上,不少工廠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
市場不買賬 循環經濟遭遇尷尬
重慶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為消除建筑垃圾,重慶借鑒“邯鄲模式”發展循環經濟,用建筑垃圾土方淤泥作綠化用土,打成碎石做道路材料,做成骨料用于再生混凝土和瀝青,做成地磚、墻磚用于建筑工程……
這位負責人說,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國內外均不乏成功案例。在韓國和日本,建筑廢棄物的資源化率超過97%。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產值超過百億元,其董事長形象地把建筑垃圾比作亟待開發的“金礦”。
據悉,最初開展建筑垃圾資源化路徑時,重慶市環衛集團曾樂觀估計,重慶主城每年1000萬立方米建筑垃圾中,至少有120萬立方米可綜合利用,每年可減少占地約450萬畝,產生經濟效益約2.6億元。
然而,現實并未如預期般順利展開。雖然,重慶市研發的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技術,已躋身新型節能建材前列,部分輕集料混凝土磚還帶有自保溫系統,但因為銷售受阻,不少企業長期處于“吃不飽”狀態,有的企業甚至難以為繼。
去年,重慶主城10余家上規模的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企業引進先進設備后,產能擴大了兩倍,銷售卻沒跟上,不少工廠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每天的頭等大事就是四處跑訂單,沒得辦法,磚多了賣不出去又沒地方放!”重慶巴南區龍州灣博舜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負責人坦言,現在公司最怕的就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產量上來了,銷量卻沒了出路。
觀念落后 再生資源銷售遇阻
建筑垃圾利用率低的尷尬,并不僅僅發生在重慶。據工信部數據統計,2012年我國產生建筑垃圾15億噸,其中進行資源化利用的僅為幾千萬噸,利用率不到5%。為什么市場不接納建筑垃圾再生產品?
“建筑垃圾得不到合理處置,首先在于人們的觀念問題。”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秘書長王吉位認為,對于建筑廢棄物的再生利用產品,國內消費者不了解,甚至存在抵觸情緒。
記者了解到,重慶市面上的磚主要有燒結巖空心磚、加氣混凝土磚和建筑垃圾再利用形成的輕集料混凝土磚三類,市場占有率大致為70%、25%和5%。由于輕集料混凝土磚的“出身”不佳,很多業主和設計院不愿選用。“個別主管部門也存在偏見。”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曾有項目運用輕集料混凝土磚作為建筑內、外墻磚,后來被某區質監部門得知后強烈阻攔,不得不停止施工。
“磚的屬性不同,施工手法不盡相同。”有專家表示,輕集料混凝土磚屬于水泥制品,由于沒有經歷燒制環節,強度不如燒結巖空心磚,不少人擔心其有開裂危險。實際上,通過加掛鋼絲網、設置墻體構造柱等措施,輕集料混凝土磚的開裂危險完全可以化解。
除了人們認識上的誤區外,也有專家認為,資源價格反差大、再生材料成本較高以及其較低的環境成本未能體現,也是阻礙建筑垃圾利用產業發展的重要原因。
為建筑垃圾再生制品“正名”
從環保、節能以及經濟發展角度考量,建筑垃圾資源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如何才能順利推廣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利用?在渝全國政協委員夏培度認為,建筑垃圾處理不是完全市場化的運作,因為它牽扯到拆除、運輸、處理再利用整個鏈條,單靠一家企業做不起來,還需要政府高度重視,綜合采用政策、法律、經濟、宣傳教育等手段。“特別是立法方面應該加快腳步!”據夏培度介紹,日本資源緊缺,通過專門立法,嚴格執行建筑垃圾“誰產生誰負責”的原則,推進建筑垃圾資源化的發展。
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秘書長王吉位表示,要全面推廣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產業,還要重視建筑垃圾資源化再利用相關知識的普及,為建筑垃圾再生制品“正名”。比如,每年應對建筑師進行培訓,告訴他們用建筑垃圾做成的建材性能是什么,運用范圍在哪里,讓他們能夠積極地進行設計。“政府給予扶持,房地產商以使用相關產品為榮,老百姓也愿意住,這樣才會在全社會形成合力。”
“市場培育需要一個過程。輕集料混凝土磚要練就競爭力,必須加快行業整合。”重慶大學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蒲永健教授認為,再生資源公司在提升自身產業技術的前提下,不妨選擇與實力企業合作,借用它們的“殼”為自己的產品提升名氣。此外政府引導非常關鍵,應在政府投資的工程中更多采用再生產品。“要真正開采出建筑垃圾資源化這座無形‘金礦’,政府和企業應該集成合力才行!”
據悉,重慶市市政部門日前草擬了《重慶市建筑垃圾管理辦法》,未來該市新、改、擴建的工程,只要在經濟和技術允許的范圍內,將優先采用建筑垃圾再生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