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記者走進素有中國“錨鏈之鄉”美譽的巢湖市中垾鎮。在該鎮錨鏈產業園內,不時有半掛車進進出出,載著滿車的產品,奔赴全國各地。據統計,2013年,中垾鎮錨鏈產業實現銷售收入16.65億元,同比增長22%。
“錨鏈之鄉”揚美名
中垾錨鏈,是在一個偶然的商機引導下,由幾個老鐵匠從鐵匠鋪子里捶打出來的。
今年66歲的徐占鈞是中垾錨鏈最早入行人員中的一位。他向記者說起他的起家故事,也帶出了中垾錨鏈的誕生記。他說:“起初鎮上的幾個老鐵匠鋪子只生產普通的鐵農具。1981年,當時的廣州漁業局到中垾鎮采購錨鏈,相中了鎮上的幾家鐵匠鋪子,第一批就訂制了10噸。借著這股東風,我們開始向外跑市場,逐步建立了中垾錨鏈的生產銷售市場。”
中垾錨鏈從簡單的船用錨鏈起家,不斷從市場需求中細分領域,促成產品更新換代,產業鏈在創新技術的催化下越接越長——從起初單一的錨鏈發展到現在錨鏈、航標、除塵、輸送四大系列300多個品種2000種規格,從內河到近海,產品暢銷全國,部分產品出口東南亞國家。
“千錘百煉”做市場
不過,“中垾錨鏈”也是經歷市場千錘百煉后成就的一個“特色產業”。2004年,國家宏觀調控促進了水產業結構調整,淘汰立窯濕法生產線,上馬干法旋窯生產線。這直接導致了為立窯濕法生產線配套的中垾錨鏈重要的延伸產業——礦山輸送設備沒了市場。
市場倒逼產業升級。當時,中垾錨鏈產業集群中的骨干企業——安徽省工力機械設備有限公司一馬當先,與合肥水泥設計院等科研院所進行技術合作,成功開發出適用于干法旋窯水泥生產線的新型原料傳輸設備——NE垂直式提升機,并掌握了成套設備生產組裝能力。現在,全國水泥行業龍頭——央企中材集團的國內幾大水泥廠,選用的都是該企業生產的輸送機設備。
錨鏈產業鏈上的另一個拳頭產品——航標器材也在科技創新中走在了同行中的前列。巢湖市國力航標器材有限公司銷售經理溫宗軍告訴記者:“在國家海洋局東海預報中心,布放的10米大型浮標就是‘中垾制造’。能夠入選國家海洋局東海預報中心,靠的就是產品的科技含量。”該公司去年還上馬免維護智能化數字航標建設項目。
實踐證明,提升中垾錨鏈產業實力的有效途徑就是加大科技投入,推動產品升級換代,生產市場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利潤率高的高規格產品。中垾制造的航標浮筒憑借技術創新,目前已占全國市場的70%以上份額。
政策“東風”助產業
中垾錨鏈產業歷經市場風雨洗禮實現蝶變。截至目前,中垾錨鏈產業已經擁有規模以上企業24家,從業人員近6000人。但是特色產業提檔升級沒有休止符。除了企業內練“氣功”外,也需要政策扶持。
據介紹,巢湖市出臺了扶持政策,引導錨鏈重點向海洋錨鏈、航標浮筒、電子及汽車零配件、裝備制造業等方向發展,爭取在“十二五”末達到30億元產值。該市設立了扶持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主要用于技改擴建、新項目補助、標準化廠房建設及重大設備獎勵等。另外,對錨鏈企業新上9號以上大型機組等重大項目和設備的,還給予獎補。為緩解企業融資和用工困難,該市財政每年還拿出專項資金,用于優質小微企業貸款貼息。同時支持企業實行聯保聯貸、發行集合票據等,拓寬融資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