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 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國際發明博覽會上,機械動力學和工程機械專家、東北大學教授聞邦椿因在慣性共振式概率篩研究上的杰出成就榮獲“尤里卡金獎”,還獲得了個人發明“騎士”勛章一枚。中科院院士聞邦椿與他的科研團隊在振動機械和工程機械領域內矢志不渝地創新、實踐,先后研制成10 多種新型機械裝備,使振動這一現象變害為利、造福社會,創造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窮且益堅”的求學之路
步入東北大學60 余年,他從一名機械系的學生成長為中科院院士,創建了振動學與機械學相結合的“振動利用工程”新學科,發展了“工程非線性振動”學科,構建了以非線性動力學為基礎的深層次產品廣義動態設計理論的新體系,并將這種方法應用于工程中……
執教50 余載,他從東北工學院的普通教員成長為東北大學的博士生導師,始終奮戰在教學的第一線,指導了200余名研究生及訪問學者,其中,94 名研究生取得了碩士學位,71 名研究生獲得了博士學位,指導博士后13 名,現在都已成為我國振動工程和機械工程領域的高端人才和科技精英……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是聞邦椿院士成長經歷的真實寫照。
聞邦椿1930 年出生于江南小城浙江溫嶺,1946 年考入了被稱為當地“最高學府”的臺州中學,就讀于高中部。這所學校離聞邦椿家30 公里,為節省路費,每次回家返校他都長途跋涉一整天。這種艱苦的環境鍛煉了聞邦椿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堅強的意志。1949 年,高中三年級的聞邦椿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然而,命運似乎在故意考驗他,一年后,由于患上淋巴結核,他不得不復員返鄉。部隊生活雖然只有一年,但在這個紀律嚴明、處處講究整齊劃一的特殊群體,聞邦椿養成了嚴肅快捷的工作作風、質樸的生活方式和嚴格的時間觀念。
1951 年,聞邦椿復員回家補習完高中課程后,考入了東北工學院機械系。這是一所以培養冶金工業方面人才為主的大學,在本科階段,聞邦椿如饑似渴地學習,平時不僅認真學習機械制圖等專業課,還對俄語的語法、句法反復分析運用,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根基深厚的俄語基礎為聞邦椿研究生期間的學習和后來的科研工作打好了基礎。
1955年9 月,聞邦椿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大學本科的學習,入選東北工學院機械系研究生班。在蘇聯專家、莫斯科礦業學院副院長索蘇諾夫的指導下,選擇了當時國家急需的“振動機械的理論及應用”這個課題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并畢生為之奮斗。
在本科學習階段,一向體質虛弱的聞邦椿淋巴結核病復發了,為了治好病,學校為他使用了現在看來十分普通,但是當時卻十分稀缺、珍貴的藥品鏈霉素,使他的淋巴結核徹底被治愈。這件事深深地觸動了聞邦椿,他曾深情地回憶道: “一種新藥可以治好一種頑疾,可以給人的肌體注入新的活力,而新的科學技術可以為整個社會進步增加推動力,從此我更加堅定了獻身科學、造福人類的決心和信心。”
聞邦椿對在東北工學院本科階段時期的學習有這樣的感受:“學校特別重視教學與實踐的聯系,在工廠實習期間,老師會給我們提出一些實際問題,啟發我們去思考,例如關于皮帶機托輥阻力系數的測量方法的討論,當時我們紛紛提出各種測量方法;我們畢業設計的題目,也都是根據企業的實際需求確定的。”聞邦椿還多次提到自己在學習上的殊勝法寶:努力分析和研究各門學科的內在規律和聯系,通過掌握學科間的“規律”和“聯系”來把握這些知識,為此,他還自學了邏輯學,運用邏輯學中的內涵和外延、分類和比較等規則來理清學科的內在結構和各學科之間的聯系,從整體上掌握了知識體系。他認為,大學階段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學習階段,不僅要學習基礎知識、專業知識,更要掌握科學的方法,學習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培養自學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的能力、創新的能力等。掌握了這些能力,再加上科學的方法,任何工作都能很好地完成。
研究生期間,聞邦椿的一件驚人之舉被推上了全校的風口浪尖:通過理論分析與實驗,他發現蘇聯出版的《選礦機械》等教科書所敘述的蘇聯的列文松教授關于振動篩動力學計算的一個基本公式有錯誤,與此同時,他又恰好發現國內一篇關于振動球磨機的論文中引用了列文松教授的公式。他意識到,如果不指出這個公式的錯誤,會給我國振動科學的發展帶來嚴重的不良影響。于是,他對列文松教授的公式提出了異議,勇敢地指出列文松教授公式的錯誤。在上世紀50 年代,要指出這樣的錯誤,是要承擔巨大政治風險的:如果對蘇聯教授批評錯了,就會被戴帽子,在政治上就會被打入另冊。聞邦椿的舉動果然引起了非議,有人說:“太狂妄了,一個研究生竟敢質疑蘇聯教授!”聞邦椿對此據理力爭:“科學的東西來不得半點虛假,教授也是人,也會有錯誤。科學的懷疑與批判本身就是創造精神,不能拘泥于現有的教材和已得出的結論。”在科學面前,沒有永遠的權威,不久,國內外先后有人也通過研究發現了這個公式的錯誤,聞邦椿勝利了。
回顧整個求學之路,聞邦椿在《成功之路的探索—我的家庭和個人經歷紀實》中感悟到:“少年、青年時代的學習,加上人民解放軍這一革命大熔爐的錘煉,使我樹立起了獻身于祖國科學技術事業的決心和為我國建設事業奮斗終身的理想,培養了我勤儉節約、謙虛樸實、誠懇待人、誠信處事、團結奮進、艱苦創業的品德。這對于任何人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
在進德修業方面,聞邦椿結合自己的求學經歷,提出“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在德育教育中,除了社會公德、家庭美德,他還重點強調了職業道德教育,曾多次撰文指出,職業道德具體化到每個人的工作中,表現在對事業的責任感和對工作的奮斗精神。只有樹立起集體主義思想和團隊精神、嚴謹求實的學習風氣、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和誠實誠信的學術品質,才能真正培養出德才兼備的人才。聞邦椿院士對職業道德的真知灼見在學術失范現象猖獗的現如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對于如何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聞邦椿提倡把主觀因素和客觀條件結合起來。在自傳體紀實性作品《奮斗的人生》中,聞邦椿這樣寫道:“學習效果好壞首先決定于學習者本人,取決于他實現個人理想的決心,或取決于他對學習所產生的濃厚興趣。在前進道路上取得了一些好成績往往會增加參與實踐的興趣。客觀條件對學習效果也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如學校的管理、任課教師的教學水平等。我在個人求學的經歷中體會到,嚴格的管理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看來,如果沒有嚴格的管理,自己也許不會有今天的成果,如果沒有任課教師的良好教育,在學業上取得這么快的進步簡直是難以想象的。”
1957 年,聞邦椿從病痛、爭議等各種不利條件中破繭而出,畢業留校任助教。“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大學的學習歷程使他清醒地認識到,學無止境,走上工作崗位后,仍需在學海里以苦作舟。
人到中年,用創新成就學術人生
聞邦椿一生最為精華的歲月都獻給了振動利用學科。他用創新和實踐的精神在振動工程與機械工程領域跋涉50 余年,成就了碩果滿枝的學術人生。
2005 年,聞邦椿課題組的大型科研項目“大型旋轉機械和振動機械重大振動故障治理與非線性動力學設計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6 年,聞邦椿獲中國工程院頒發的特別獎——光華工程科技獎,這是工程院最高級別的獎項,榮獲此獎的難度很大,聞邦椿是唯一獲獎人。2008 年,聞邦椿團隊潛心研究的《振動利用與控制工程若干關鍵理論、技術及應用》項目,又一次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大量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30 多部專著和論文集、260 篇入選三大檢索的論文、開拓的多個學術研究的新方向……業內人士都知道,要完成如此多的工作,并取得如此卓越的成果,是多么的不容易!他的團隊成員都說他有“過人之能”“超人之處”。同樣是是血肉之軀,聞邦椿也有感情、有需求,但他有超出常人的頑強和毅力,不惜在工作中多流汗、多吃苦,承受了一般人難以承受的巨大艱辛。
聞邦椿曾這樣總結自己的科研之路:“自己之所以能取得一些成績,主要是處理好了影響事業成敗的一些主要因素:目標、工作內容和工作方法;主觀上挖掘自己的四種潛能:思想素質、知識和能力、身體及奮斗精神;客觀上能對工作產生影響的三維廣義空間:時間、地點和條件。由此可見,在做任何事時,一是要能找出事物發生與發展的內在規律,二是要從主觀上去想辦法,找出路,讓內因發揮積極作用,三是從客觀方面尋找最有利的條件,即讓外因發揮積極的影響。”
在提高青年教師自身學術能力方面,聞邦椿認為,科學技術在現階段飛速發展,廣大青年教師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要盡力抓住對社會和經濟發展影響較大的學術方向。科研的切入點最好是在該學術方向發展的初期或上升期,這樣可以使從事該項工作的青年學者取得更有意義的成果。聞邦椿自身的學術巔峰“振動利用工程”研究正是在使振動現象由災害現象向造福社會功能轉變的迫切需求的條件下得以壯大發展的。
在學術研究中,聞邦椿最看重的就是科學的工作方法。他曾多次撰文指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學的工作方法有兩個特點:一是實踐性,即要通過實踐才能完成;二是規律性,即做事要符合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要用創造性的思維去分析和掌握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和存在的各種矛盾。“創造”不是憑空臆想的東西,而是要用敏銳的眼光去發現事物的內在矛盾,找出其發展規律,提出解決問題和矛盾的最理想的方法。有了科學的工作方法,矛盾也就迎刃而解,就會提高做事的質和量,也可以更好地解決做事過程中的“多、快、好”的問題,即做事的Q(質量)、C(成本或代價)、T(時間)、E(環境)、S(事后服務和處理)五大要素。更重要的是工作任務的時間和周期在科學方法的指導下可以縮短,進而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為了表述科學研究中目標、內容和方法三者之間的關系,聞邦椿甚至拿出工科教授的絕活,用目標列陣、內容列陣、方法矩陣列出了一個三者之間的關聯方程式,來證明這三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成果是在不斷實踐和不斷創新過程中取得的。實踐和創新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實踐是實現創造的核心和前提,創新體現在完成每一件事的過程中。”提到用什么樣的理念來武裝高校師資隊伍時,聞邦椿把“實踐”和“創新”提到了最高的位置。他說:“要發展一種新的事業,必須先發現問題。而要發現某一技術領域的問題,一般要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通過實踐,發現新現象,找出新問題,也會發現原先提出的理論和方法的不足,在此基礎上提出要研究的新問題,并開始研究。分析研究新問題,拓展新領域。有了問題,就需要通過研究和分析,去解決提出的問題,進而開拓新的研究領域,或拓寬原有領域范圍,使所接觸到的事業得到新發展,并取得新的進步。”
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聞邦椿堅持科研和生產相結合,創新和實踐相結合,在振動機械和工程機械領域里應用新理論研制了十多種新機器,為冶金、鐵道、煤炭、電力、機械等部門解決了多個關鍵技術問題,堪稱我國振動利用工程學科第一人,為東北大學“自強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訓做了最好的注腳。
老當益壯譜寫赤霞長歌
在東北大學校園的南端,有一座不太起眼的二層小樓,被粉刷過的紅磚依然浸透著歲月的滄桑。1 樓3 號門上鑲嵌著“中國科學院院士聞邦椿教授辦公室”的門牌,院士的門經常是敞開的,映入眼簾的各種獎杯獎狀顯示著教學科研的高端水平;在院士的辦公桌上,一張已獲得碩士、博士學位的近200 名學生的名單,記載著聞邦椿教授為國家培育棟梁的傾心付出。這些學生在聞邦椿院士的傾心培養下,已開始在國內外科學技術界嶄露頭角。聞邦椿不僅在青春歲月中汗灑講堂,在別人享受怡然自得的晚年歲月的時候,80 歲高齡的他沒有停止帶博士生、博士后,仍然每天在那棟紅磚小樓用一生積淀的學識為國家培育英才,譜寫了感人的赤霞長歌。
“多年的教學和科研實踐讓我體會到,想要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并在科學研究上取得有使用價值的成果,必須堅持教學、科研和生產相結合”。在教學方面,這是聞邦椿最深的體會。在課堂上,他加重語氣地對學生說過這樣一段話:“創新是一個人、一個企業、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靈魂。有了創新才會有發展,事業才會取得成功。因此,實踐和創新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他幾乎每天都很早地來到實驗室,將外出開會和科學研討時想到的新問題和不時迸發的新想法告訴他的學生們,讓學生針對這些想法發表自己的意見,一方面可以從中得到啟發,另一方面則會指出這些想法的可行性,來激發學生們的創新思維。這種完全輕松的交流氛圍,一直持續到今天。潛心科研,創新實踐,已經在聞邦椿的團隊中蔚然成風。
在培養學生如何確立研究方向的問題上,聞邦椿教授認為,一定要遵循“因材定向、注重引導、尊重意愿”的原則,先根據所帶學生的基礎理論水平和學習能力等諸多方面全面把握學生的科研素質;再提供從高水平理論研究到試驗研究、從前瞻性工作到實際工程課題等全方位的課題研究方向;在挖掘學生科研潛力的同時,積極培養學生獨立開展科研工作的能力。
聞邦椿對培養學生嚴謹的學風特別看重。他在《現代成功學——談做人、做事、做學問》寫道:“嚴謹和實事求是的學風和作風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科學事業是實實在在的事業,來不得半點虛偽,虛假和不真實的東西總要碰釘子。年輕人更應該實事求是地去開展各項科研工作,要與那些虛假的行為進行不懈的斗爭。特別要反對偽科學,反對弄虛作假。”一次,聞邦椿在飛機上看報,看到一篇揭露博士抄襲別人論文的文章,于是就把這張報紙帶回學校,把這篇文章復印了30 份,發給了他的每一個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學生們明白導師的用心,不約而同地把這篇文章作為自己的警言放在案頭。
聞邦椿的嚴謹,還體現在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上。上海交通大學“機械系統與振動”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李鴻光教授談起導師時說:“先生在研究工作中一絲不茍,記得我撰寫的第一篇學術論文,先生反復修改了多次,在文中所附的意見,在字數上甚至超過了我的論文,連文中的標點符號也一一指正,時至今日,我也常常效仿聞老師,逐字逐句地給我的學生修改論文。我走上了從事振動分析與控制的研究道路,正是得益于先生的言傳身教。十幾年來,導師淡泊名利、兢兢業業、一絲不茍的精神始終鼓舞著我。”
與此同時,聞邦椿還在全國各地30多所大學開設了理想教育的大講堂,用炙熱的情懷召喚后輩,用親身經歷砥礪他們奮斗、成才,并兼任民辦北京吉利大學校長長達10 年之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漫長的執教生涯中,聞邦椿特別注重培養學生們的實驗技能和動手能力,引導學生站在科學技術領域的最前沿,在實踐中傳幫帶教,一步一步在生產前線中探索、創新,在磨礪中成才,鼓勵他們樹立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確立實事求是的學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