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長期的技術壟斷下,我國首臺自主設計的TBM(硬巖掘進機)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將在鄭州下線的消息發出后,筆者又從洛陽獲悉,由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下簡稱中信重工)生產的5米口徑TBM也將進行工業性實驗,之后便可面向市場。
創新
無軌化、敞開式設計獨領風騷
日前,筆者見到了這臺直徑5米的硬巖掘進機這個“大塊頭”的前端有一處巨大的可旋轉刀盤,它是設備的關鍵部位。據介紹,刀盤上分布有36個盤形滾刀,設備開啟后,在主推油缸的作用下,滾刀可以“削石如泥”。
“刀盤最大推力可以達到9000千牛,掘進速度可以達到每月600米,而如果按照傳統的鉆爆法,進度只能是它的一半兒。”工作人員說,該設備總長約200米,總重約800噸,絕對是一個“大塊頭”。
別看它體量龐大,工作起來卻是個“靈活的胖子”。“這臺硬巖掘進機是敞開式、無軌運輸,大大增加了設備的靈活性。”工作人員說,即便國外的硬巖掘進機在工作時也需要鋪設軌道,一方面增加了成本,另一方面限制了設備的爬坡度。而這款掘進機無軌化的設計,使得它可以實現最小水平轉彎半徑235米,適應隧道最大坡度12度;而且,假如設備在地下工作時“卡殼”,敞開式的設計會方便其“脫身”。
據了解,除了機械技術外,這臺硬巖掘進機還集合了電子、激光等多種技術,自動化程度很高。
源起
用國產設備開發地下空間的“中國夢”
筆者獲悉,硬巖掘進機技術多年來一直被國外壟斷,一臺的價格要上億元,為打破這種壟斷,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國內就有業內人士對其發起挑戰。
洛陽這臺硬巖掘進機是如何“誕生”的呢?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中國工程院院士、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王夢恕。
中信重工的研發人員給筆者講了一個故事:2009年全國“兩會”期間,中信重工的董事長任沁新在北京見到了王夢恕。王夢恕問他是否想過研發中國的硬巖掘進機,結果,希望“用中國自己的設備開發地下空間”的王夢恕與重視科技創新的任沁新一拍即合。
取經
厚積薄發,最終創新出無軌化等設計
向硬巖掘進機發起挑戰,這一艱巨任務落到了中信重工采掘機械所總設計師王占軍的肩上。
“壓力大!”王占軍用三個字概括了自己當時的狀態,沒有先例,沒有參考圖紙,王占軍只能帶著同事們到工程現場學習,而這些工程,要么在荒山野嶺,要么在戈壁灘上,環境大多非常惡劣。
王占軍回憶說,有一次,他們到新疆一鐵路工程學習,周邊是戈壁灘,只能租一輛越野車作為交通工具。因為不能耽誤工程進度,王占軍和同事們只能在設備檢修的間隙靠近觀摩。
“高功率作業的刀盤溫度非常高,周邊的空氣溫度大約有50攝氏度,靠近一會兒渾身衣服就都濕透了,就跟洗澡一樣。”王占軍說,就這樣,2009年、2010年連續兩年,他和同事們先后到山西、陜西、新疆、遼寧等多地“取經”。
之后,經過三年的研發、設計,開始試生產。在這一過程中,中信重工的研發人員還創新性地加入了無軌化設計、連續皮帶機出渣功能等。
2013年9月28日,中信重工研發的5米敞開式無軌運輸硬巖掘進機成功試車,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周豐峻、梁文灝共同見證了這一時刻。
另類
取經隊伍中還有“女漢子”
高隨芹是硬巖掘進機項目的主任設計師,她也曾經和同事們一起到深山、戈壁考察,吃住在工地、深入隧道……
高隨芹說,很多工程隊會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不準女同志進入工地——怕“不吉利”。因此,她有時也會被施工方拒之門外,其中的艱辛,比男同志更多。但為了在科技上創新,她認為吃苦是必須的,而比吃苦耐勞更可貴的,是勇于擔當。
硬巖掘進機,一個陌生的領域,國內很多人在這個項目上浪費了時間、栽了跟頭,對行業中的“老大難”發起挑戰是有風險的:也許幾年的投入會付諸東流,尤其對于在行業內有一定知名度的科研工作者來說,如果失敗了,面子上多多少少會過不去。但高隨芹說:“遇到好的項目,情不自禁就想上。人一輩子總得干幾件像樣的事兒”。
“開弓沒有回頭箭”,正是更多像高隨芹一樣勇敢開拓、勇于擔當的科技工作者的聰明才智和執著努力,最終結出了科技創新的碩果。
碩果
自主研發平臺提升國際競爭地位
一業內人士表示,雖然我國高速公路已經基本飽和,但一級和二級公路的大修和改建必然伴隨著大量隧道的出現,加上地下工程、地下管道等需求,硬巖掘進機的市場非常廣闊。
日前,筆者電話聯系了王夢恕。王夢恕表示,目前人們相對熟悉的盾構機,主要用于城市軟土層,而硬巖掘進機非常適合比較深的巖石地層,今后國內將有更多的隧道工程開工,會需要大量的掘進機。
除了市場前景外,王夢恕還表示,這臺直徑5米的開敞式硬巖掘進機,打破了國外硬巖掘進機在我國的市場壟斷,使我國有了自主知識產權的硬巖掘進機研發平臺和產業化基地,提升了我國重大裝備在國際上的競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