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大力推進工業廢物和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為發展循環經濟,加強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大力推進工業廢物資源化利用勾畫出了藍圖。
“對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一提法,我非常贊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沈保根激動地說。目前,我國部分有色金屬、稀貴金屬等礦產資源對外依存度過高,存在很大隱患,對稀有礦產的開發過分依賴原生礦開采,資源浪費現象嚴重。沈保根建議,國家提高對有色金屬、稀貴金屬礦產資源回收再利用的重視程度,盡快研究出臺具體政策與措施,加大對再生資源的回收和利用,提高再生資源利用效率,推動環境治理和資源再利用協同發展。
對沈保根而言,最揪心的還是我國稀土的開發利用問題。“內蒙古白云鄂博礦是我國也是世界第一大稀土原生礦,鐵、稀土、釷和鈮等多種金屬共伴生,但幾十年來一直被作為鐵礦進行開采,稀土采選利用率僅為10%左右。更可怕的是,長期過度開采導致稀土保有儲量急速下降,按目前的采礦速度,20年后將無原生稀土礦可采。”沈保根眉頭緊鎖地說,“最為嚴峻的事實是,白云鄂博礦開采不斷堆積的露天尾礦壩已累積成為占地10多平方千米、重近2億噸礦渣的‘稀土懸湖’,其中所含稀土約1000萬噸,放射性釷約7萬噸,廢酸與稀土和釷的長期堆積存放,不僅可能造成尾礦中的稀土和釷等資源難以利用或不能利用,而且加劇了環境污染,治理代價巨大。”
實際上,礦產資源采選利用率低一直是困擾我國礦業行業持續發展和提質增效升級的一大瓶頸。近幾年來,國土資源部把節約集約利用資源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先后出臺多項政策支持鼓勵礦山企業提高“三率”:把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納入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三大任務之一,與財政部聯合開展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以獎代補”和示范基地建設,評選先進適用技術并發布目錄,發布多個礦種的最低“三率”指標,把“三率”指標納入年檢等。而作為國家公益性地質調查機構,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鄭州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這兩家專門從事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研究的科研單位,堅持“既要出成果又要出人才”的目標,積極配合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圍繞國家緊缺的、難以利用的大宗礦產資源和稀有礦產資源開展技術攻關,不僅促進了“三率”指標的提升,促進了生態文明建設,還帶動了礦山企業的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
“提高礦產資源采選回收率和綜合利用率,是礦山企業提質增效最簡單、最直接的措施之一。”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所長劉亞川對中國礦業報記者說,“在當前經濟新常態下,大宗礦產品價格低迷,礦山企業經濟效益普遍下滑。通過改造提升采選工藝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回收率,對礦山企業提高經濟效益和轉型升級將有深遠影響。”
全國人大代表、遼寧葫蘆島宏躍集團董事長于洪非常贊同劉亞川的觀點。他結合遼寧葫蘆島宏躍集團的實際情況說:“在選礦環節上,我們引進了技術先進、能效高的圓錐破碎機,可以使最終破碎產品粒度平均減少5毫米~8毫米;堅持‘多破少磨’的工藝原則,提高磨機的磨礦效率,可以使磨礦日處理量由原來的600噸增加至現在的2000噸。同時,我們對選礦工藝進行了改造,在先鉛后鋅流程后新增了尾礦的再選流程,回收尾礦中的硫、銀、鐵、錳,可減少約30%的尾礦。”
“我們還根據礦石特性和多金屬礦石分選需要,將磨礦由原來的主再磨閉路磨礦改為一段磨礦、中礦再磨的磨礦工藝,將浮選流程優化為兩次混選、兩次分離的流程,既能解決一段銅鉛混選時粒度過細造成銅鉛分離困難的問題,又可避免二段鋅硫混選因粒度過粗造成尾礦流失的問題。”于洪介紹,將原6A浮選機進行改造,全面提高了各金屬綜合回收率。目前,遼寧葫蘆島宏躍集團礦山入選原礦品位為銅0.16%、鉛1.48%、鋅1.73%、硫8.03%、銀157克/噸,各金屬回收率為銅88.97%、鉛90.76%、鋅93.42%、硫72.69%、銀77.55%、金95%,選礦技術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關于以往遺棄的尾礦,我們制訂了一系列的尾礦砂綜合回收利用試驗研究方案,開展了從尾礦砂中綜合回收有價多金屬礦資源相關工藝的研究,采用新型實用的工藝和設備,最大限度地回收其中的多金屬資源,并探索非金屬資源利用和尾礦減量化的可行性。”于洪表示。
“礦產資源不可再生,必須想法吃干榨凈,把有限的資源轉變成最大的效益。”于洪建議,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是國策,國家要大力扶持,盡快恢復原來的“以獎代補”政策。同時,國家對在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方面開展得比較好的企業,要一視同仁,不分國有或民營,都應同樣支持。
據了解,自去年以來,面對礦產品價格下滑嚴重、采選成本居高不下的雙重壓力,許多礦山企業都跟遼寧葫蘆島宏躍集團一樣,開始把加強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作為提質增效的主要措施之一。保護資源和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已經成為諸多礦山的一大亮點。
“礦產資源是不可再生的,必須最大限度地科學開發、充分利用。”全國人大代表、本溪礦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包紫臣就是一個從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中受益頗豐的企業家。他手中雖然握著豐富的鐵礦資源,在管理上卻是出了名的“小氣”和“吝嗇”。在鐵精粉價格高位運行時,他沒有只顧眼前,采富棄貧,而是放眼長遠,更加注重資源的合理開發和保護工作,投入大量資金購買先進的采礦設備,在合理開發的同時,高薪聘請10多名專業技術人才,精心設計,周密布置,嚴格規程,保證了露天采礦資源回收率始終在98%以上。在此基礎上,包紫臣還投入大量人力、財力、物力,變露天開采為井下開采,此舉大大提高了產品的產量和質量。
“礦產資源綜合利用不僅能充分節約資源,提高礦產資源的保障能力,還能有效改善礦山地質環境,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據包紫臣介紹,本溪礦業有限責任公司每天要排出1000多萬噸尾礦渣,既污染了環境又浪費了資源。為了發展循環經濟,該公司建成了再選車間,對尾礦進行二次選礦,把尾礦壩的廢棄物質回收,并將十幾年前的廢物都整理出來,進行回收利用。這一項目不僅改善了周邊環境,其回報的年利潤還可以支付職工的全年工資。
據了解,2010年,本溪市溪湖區被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正式命名為(溪湖)實驗區,成為國內首個獲此稱號的縣區。作為溪湖區最大的鐵礦選礦企業——本溪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已借助這一平臺成功加盟尾礦綜合利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在礦山經濟形勢不好的情況下,依靠先進的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技術,實施精細化管理,分選出不同級別的產品,也有利于企業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中國地質科學院鄭州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所長馮安生表示。
在實際生產中,擁有先進采選工藝的礦山企業,現在基本都是根據市場需求來生產適銷對路、效益好的礦產品,力爭實現產品的效益最大化。全國人大代表、河南能化集團董事長陳詳恩表示,他們立足自身調整優化、降本增效,把改革創新貫穿于企業經營管理全過程。比如,在煤炭生產和洗選過程中,堅持市場導向、緊盯客戶需求,市場缺什么煤,客戶需要什么煤,他們就生產和洗選什么煤,讓市場倒逼生產。
一些資源型城市,也把加強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作為轉型升級、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突破口。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龍巖市市委書記梁建勇談到資源型城市轉型時表示:“比如銅,如果純粹做冶煉,面臨很多困難和問題,在維持生產的過程中,必須把產業鏈做一個有效對接。對銅的下腳料要吃干榨凈,做到零排放。紫金礦業在這方面就是一個典型。他們把冶煉銅后剩余的殘渣衍生出硫酸,硫酸再加工成磷肥,而硫酸和磷肥的下腳料則用來做石膏。”
事實上,梁建勇所舉的這個例子,就是紫金礦業集團依靠先進的采選工藝,提高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技術水平,發展循環經濟,把礦產資源吃干榨凈的先進經驗。現在把這一經驗“放大”推廣到整個龍巖,融入到資源型城市的轉型升級中,其示范引領作用自然不可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