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勇?”“就是勇??!什么都勇,會干活,技術好,‘勇兵’一名。”這是認識家勇幾十年的同事對他的評價。
張家勇是天湖山能源公司下洋篩選廠機電班副班長,“礦二代”的他繼承了父輩吃苦耐勞的品質。2014年1月份的一天,機電班接到生產班組的故障電話,稱
振動篩電機啟動不了。機電人員趕去搶修,檢查故障時發現是B面
振動電機接線柱短路,繞線組燒毀,造成電機無法啟動。生產不能耽誤,機電人員立即投入搶修。家勇和同事們鉆進振動篩搶修,振動篩空間狹窄,作業時只能蹲著身子,拆傳動軸、拆電機保護蓋、拆電機……不知不覺兩個多小時過去了。緊接著又安裝新電機,那一天,家勇在振動篩內工作了五個小時。搶修完,那種腰酸背痛的感覺家勇至今仍記憶猶新。
二十幾年的工作經驗,家勇養成了干活細心、考慮全面的習慣。分管機電的魏副廠長說:“把活交給家勇,放心!他不光技術讓人放心,還會主動考慮優化和日后維修的便張家勇在檢查破碎系統皮帶。利性。”
在振動篩更換中,機電人員發現每次更換振動篩,需要3000元左右的膠條,一年更換五六次就是一兩萬元的材料費。后來家勇注意到工業廣場的廢舊皮帶,提出用舊皮帶替代膠條。他發明了自主加工舊皮帶,在
振動篩網支架焊個槽,將舊皮帶裝在槽中,再用螺絲鎖住,避免了
篩網振動時與支架的直接碰撞,減少磨擦,提高了篩網的壽命,為企業創造了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