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處理垃圾,把污染降到最低程度?怎樣讓垃圾變廢為寶,再生資源利用最大化?陸良縣垃圾處理廠給出了答案,開辟了垃圾綜合處理利用新路子:把生活垃圾變成了熱值高、燃燒穩(wěn)定的垃圾衍生燃料,用垃圾生產出了生物有機肥、生產出了搭建蔬菜大棚支架用的新型復合材料,實現了生活垃圾“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處理回收再生利用。目前,該垃圾廠日處理生活垃圾100余噸,自去年底建成投入使用以來,已處理生活垃圾23900余噸。
陸良縣垃圾處理綜合利用工程總投資7282.93萬元,建設規(guī)模近期(2013年~2020年)日處理垃圾250噸,遠期(2021年~2030年)日處理垃圾500噸。近期項目于2014年11月建成投用,2015年7月新增加了一條新型復合材料生產線,目前正在調試運行階段。
在垃圾處理廠,記者看到,垃圾運來后,首先是進行分類分選預處理,垃圾在輸送帶上奔跑,經過不同的設備,將垃圾中的有機物、無機物及可燃物質分離出來,使用發(fā)明專利一項、實用新型專利六項,保證分類垃圾在95%以上,同時把電池(含紐扣電池)分離出來,進行專門存放保管,然后再送專業(yè)危廢處理單位處理,避免重金屬對環(huán)境的污染。
其次是用垃圾生產垃圾衍生燃料,通過使用新技術、先進設備,用垃圾生產出熱值達3000大卡的熱值高、燃燒穩(wěn)定、二惡英類物質排放量低的再生燃料。
再次是對垃圾中的有機物質,采用膜覆蓋式高溫好氧發(fā)酵法無臭堆肥技術(德國技術)+添加螯合劑去除重金屬技術制造花卉園林肥、苗木培養(yǎng)基生物有機肥。記者看到,生產出的有機肥,呈深黑色粉狀,在高大的生產車間內堆成小山似的,廠房邊上堆放著一排排整齊的袋裝成品肥,肥料袋上除印有“追求”兩個紅色大字標牌外,還印有藍底白字“多肽復合礦質肥料”、生產廠家、聯(lián)系電話等內容。
另外是目前正在調試階段的生產線,應用廢塑料再生技術,每天從生活垃圾中提取廢舊塑料,“變廢為寶”生產出新型復合材料用于搭建蔬菜大棚用的支架。目前,每天進廠垃圾有100余噸,每一噸垃圾可回收100至150公斤廢塑料,利用塑料垃圾生產出來的模塑產品每噸售價7000元左右,至目前已生產出20余噸模塑產品。記者看到,在垃圾處理廠一角,用該新型材料搭建的大棚有3個,棚內支架為工字形青灰色條狀復合材料。
再一個就是,垃圾通過3道人工分選平臺、3臺滾筒篩選、3臺磁選機和1臺氣流分選機分選后,把垃圾中的塑料、金屬篩選回收,并把分離出來的泥土、磚瓦、石塊等送至垃圾填埋場填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