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永來的辦公桌上總有一個塑料盒子,里面裝著形形色色的藥片與膠囊。“都是些降壓、心臟方面的藥物,壓力大的時候就有可能用得著。”閆永來這個習慣從2011年2月來包頭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
◆臨危受命
閆永來是北京市人,83年北京科技大學選礦專業畢業后進入首鋼工作,從首鋼大石河鐵礦鑄造車間、尾礦車間技術科技術員開始,一直做到首鋼礦業生產處處長。2011年春節,閆永來得知包頭沃爾特礦業公司需要一名懂選礦技術的總經理,而自己就是他們的目標人選。“雖然從北京到包頭路程遙遠,雖然首鋼的工作是一份穩定的公職,但是男兒志在四方,如果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去沃爾特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2011年2月,閆永來來到位于包頭市白云鄂博礦區的沃爾特礦業有限責任公司。閆永來之前已經了解到,公司最早成立于2004年,2009年被北京金創發達投資有限公司收購,接著延續“年產100萬噸鐵選廠”的工程建設,2010年年底完工,總投資達到6億元。盡管對公司的情況有了初步的掌握,但問題的復雜與困難的嚴峻還是超出了閆永來的預期。“公司2010年底試生產,每個月投資1000多萬元,試生產了三個月效果非常不理想,公司隨即停產。我面對正是停產中的沃爾特。那時候壓力很大,就經常給自己備些藥片。”
受命于危難之際,閆永來覺得自己更需冷靜。“沒有改革就沒有出路。”經過詳細調查,閆永來把改革的矛頭指向了人才與制度上。“當時有不少工人連機器設備都沒有見過,更別說專業素質了。培養人才與招聘人才成了當務之急。另一塊就是建章立制工作,要把公司各項制度規范起來,有規矩才能成方圓。”經過一番改革,公司漸漸從無序運營走上了有序發展的道路上。
◆變廢為寶
隊伍建起來了,規章制度立起來了,但閆永來又遇到一個極其嚴峻的問題——原材料不足。“礦山就那點礦山,這塊蛋糕切來切去,留給沃爾特的就不多了。”2011年7月份,機會出現了。“當時,包鋼公司提出利用白云石型混合礦邊界品位以外巴潤采場堆棄的圍巖進行‘白云石型混合低貧礦’選礦技術攻關試驗。”閆永來帶領著工作人員組織了現場工業試驗。按照試驗設計方案,閆永來一行現場組織考察了選別指標情況,尋求最佳工藝參數及操作方法,選擇最佳工藝指標。經過近一個月的現場攻關,試驗獲得成功,實現了變廢為寶,緩解了礦石資源的緊缺問題。
試驗成功后,公司決定進行現場工藝技術改造。閆永來帶領公司團隊對工藝流程指標進行反復驗算,又提出了“兩個系列運轉6臺磨機”可停轉“1臺磨機”的技術改造方案。此方案得到了公司董事會的極大贊成與支持,決定采納實施,2012年初,閆永來組織了現場技術改造。攻關試驗和技術改造方案實施后,沃爾特選廠每年從包鋼巴潤公司采場廢料臺中處理掉300萬噸尾巖。
◆創新求存
“300萬噸尾巖可以磁選出50萬噸鐵精粉,此項年生產產值就2.18億元,上繳利稅2596萬元。停轉1臺球磨機,年節省資金296.6萬元,大大地降低了公司生產運行成本。”好日子才維持沒多久,新的困難又接踵而至。2013年,鐵精粉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市場需求不足、資金回籠不到位等不利因素致使沃爾特維持生產困難。在企業發展維艱之際,閆永來再次擔負起拯救企業的重任。
一番調研與思考之后,閆永來意識到只有創新才能救活企業。他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機器設備和結合包鋼氧化礦上山的有利契機,最大可能的降低運營成本,對企業人事管理和生產經營都采取了相應的改革措施,尤其是生產車間的改造升級,在閆永來的帶領下,鐵精粉產量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超出年生產任務的122.3%。與此同時,在閆永來的帶領下,公司投入8000萬元資金,利用原破碎篩分系統,又建一套年處理低貧礦350萬噸,產鐵精粉55萬噸/年的磨選生產新系統。
如今,塑料藥品盒依然擺放在閆永來的辦公桌上,只是在藥品盒旁邊多了一份《智能優化節能系統方案》。“公司未來要走節能環保、智能化管理的道路,這是大勢所趨,是行業發展的方向。就這套系統,一年就能給公司節電60萬元。”閆永來指著藥盒邊的方案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