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的鳥兒有蟲吃。”盡管剛進入初秋,但位于長白山西脈端的紅透山礦就已經顯現出碩果累累的豐收景象。
通往礦區的公路兩旁,碩大的玉米棒子迎風搖曳,金黃飄香的稻穗低頭歡唱。進入礦區,更是讓人眼前一亮,紅頂灰墻的歐式建筑,已成為礦工休閑活動的好去處;共贏橋、和諧橋,一座座精巧別致的“連心橋”的修建,既解決了小河兩岸的交通不便問題,又成為了礦區的一道獨特景觀。尤其是殘礦資源和低貧礦的充分利用,讓這個年逾半百、資源逐漸枯竭的老礦掘得了“第二桶金”,重新煥發了青春。
談起這些變化,紅透山礦業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石長巖笑著說:“公司綠色礦山建設機構健全、責任明確、措施可行、效果明顯,按照科學、低耗和高效的原則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礦山‘三率’指標明顯改善,礦山生態環境愈來愈好,綠色礦山試點期間無違法事件、無環境污染和重大安全事故發生。”
殘礦貧礦成為“香餑餑”
紅透山礦正如其名一樣,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1956年,有色金屬101隊進駐蒼石地區進行地質找礦,在深入細致的勘查中,地下銅礦床被首次揭露。當時正是大躍進時期,“紅”象征著革命,也象征著勝利,因此礦區被命名為“紅透山銅礦”。
而隨著國家級綠色礦山的創建,該公司又傳承紅色傳統,開始了“二次革命”——向殘礦和貧礦要資源、要效益!
在多年的開采過程中,因技術條件限制,公司留下了許多殘礦、邊角礦。在創建綠色礦山過程中,他們把回收殘礦作為節約資源的主要抓手,明確了“優化殘礦資源開采布局,合理規劃殘礦資源開采及其系統布局,提高資源利用率”的規劃任務,預期使殘礦回采率由原來的75%提高到90%以上,預期3年(2014年~2016年)回收礦石量118569噸。
公司依靠科技創新,通過改進工藝技術對井下資源進行最大限度回收,堅持保護性開采的優良傳統。他們與中南大學、東北大學、沈陽有色金屬研究院、遼寧有色地質局等院校和單位合作,圍繞“近外圍地質找礦”、“通風防塵”、“充填系統”、“深部地壓”、“選礦提高金屬回收率”等專題,長期開展技術攻關合作,初步解決了作為國內最深的金屬礦山深部開采過程中所面臨的一系列重大技術問題,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對國內其他礦山起到了很好的借鑒作用。
公司通過對無法回收的永久損失電耙道礦層進行更徹底回收,使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該項目曾獲得“國家安監總局科技成果獎”。2014年、2015年,其殘采礦的回采率由原來的75%提高到92%,累計回收礦石量81236噸,創經濟效益4901萬元。
“殘礦回收工作的實施,不但延長了礦山壽命,提高了回采率,而且對企業的穩定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國內綠色礦山建設工作中,亮點鮮明,特色突出,具有一定的示范引領作用。”石長巖說。
為了把廢石也充分利用起來,該公司用廢石充填空區,實現了廢物利用和固體廢料零排放。其井下廢石不出坑(充填)系統的運行,實現了100%廢石不出坑充填,減少等量的廢石排放,既可以減少耕地的占用,又能夠減少對環境的二次污染,滿足井下生產的需要,每年可以少排放廢石約6萬立方米,每年可實現經濟效益近1200萬元。該項目曾獲得“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及“遼寧省國土資源廳科技成果獎”。
“由于實現了‘廢石不出坑’,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石全部進入采場成為充填骨料,翻渣設備永久閑置。”石長巖頗為自豪地說:“我們公司的井下廢石充填利用率達到了國內同類型礦山先進水平,具有一定的示范引領作用,值得同類礦山參考學習。”
對井下低貧礦石綜合利用回收,公司也十分重視。他們按照“大力提高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程度,對保有的低品位礦石資源進行最大限度開采”的規劃任務目標,2014年、2015年安排開采了03#脈銅品位低于工業品位0.5%的地段,并加大了貧礦開采力度,投入先進機械化采礦、出礦設備,提高了采礦效率,兩年內累計開采低貧礦石186241噸與富礦搭配均衡出礦,創經濟效益6752萬元。
同時,公司對選礦廠原破碎設備進行改造,采用國際先進的液壓圓錐破碎機,碎礦粒度由-14毫米降到-11毫米,其單臺球磨機生產能力提高4噸/小時,磨礦單位能耗降低0.73千瓦時/噸,2014年、2015年累計節約電費61.23萬元。
環境得保護生態更美好
在創建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的過程中,公司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按照規劃任務目標逐條進行建設。
為了有效控制地表塌陷,公司對地下廢棄井巷進行封堵,加強監測;對采空區進行充填,對裂隙發育、巖體穩定性差的圍巖采取灌漿加固、錨噴、支護、襯砌等措施。同時,公司對礦山地質環境進行監測,包括采空區地面變形監測、滑塌地質災害監測、破壞土地資源和地形地貌景觀監測、含水層監測,其監測內容和監測方法以及監測點的布置嚴格按照方案進行實施,對地表塌陷區周邊設置了圍網和警示牌標志。
為了美化環境、保護生態,公司對已有廢石場進行了削坡處理,將邊坡坡度保持在30度以下,在坡腳依地形建了擋土墻(191米),有效預防了廢石場的滑塌危害;對已有廢石場邊坡進行了平整、覆土,種植了刺槐、果樹等綠植;對礦區已有運輸道路(1536米,主要是太陽溝東、西風井之間的道路)進行了平整、覆土,并進行了綠化;對在建風井破壞區域的運輸道路進行了平整、覆土,種植了刺槐等植物。
“目前,公司已按規劃(2011年~2015年)的具體要求基本實施完成了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工作,達到了預期目標。”石長巖介紹說。
公司還加大了土地復墾力度,要求各項土地復墾措施應在主體工程的不同階段進行施工,平整土地與工程建設同步協調進行,綠化措施在各場地工程結束后進行。目前,公司已在尾礦庫周邊修建了土質排水溝,并對壩體進行了綠化。
此外,公司還對老排巖場進行了復墾,從平整土地到覆蓋表土,再到植樹種草,嚴格按要求進行。
“那邊郁郁蔥蔥的山頭是原來的廢石場,現在已與周邊的環境融為一體,基本看不出是廢石山了。這個廢石場,我們正在治理和綠化當中。”在廢石場,石長巖指著身邊的廢石場笑著說:“目前,我們正在修建擋土墻和排水溝,然后再按照規劃統一栽樹種草。等這些工程完工后,我們把綠化后的廢石場與原來的礦山老設施捆綁在一起,按照國家礦山公園的要求,建設成為一個具有典型示范意義的國家礦山公園。”
文化更先進社區更和諧
“在紅透山礦業公司長期的變革和發展過程中,企業文化每時每刻都與企業成長、興衰和發展緊緊相連,并每時每刻為企業的發展、壯大和崛起發揮著特有的功效,從而沉積和形成了礦山特有的文化發展內涵,使企業文化的滲透力、感染力、凝聚力推動著企業的發展。”石長巖感觸頗深地說。
公司的企業文化無處不在,如影相隨。在治理后的礦區小河邊,公司建設了一個文化長廊,既有勞模的圖片和先進事跡,又有企業的精神和發展目標,還有企業的安全文化和理念,讓在河邊休閑漫步的礦工不知不覺中受到了熏陶和教育。
多年來,公司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帶動周邊村鎮經濟發展,關注民生,造福百姓,構建和諧社區。特別是創建綠色礦山以來,公司無償投入資金1.2億對棚戶區進行改造。2012年底,公司完成了全部棚戶區改造住宅建設工程,對棚戶新區配置新型健身器材,并對原地進行覆土綠化,種植了520棵綠化柳樹,建設綠色礦山新環境,實現了人與人、人與企業、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并將原來的礦工俱樂部改造成職工活動中心,2014年面向全鎮3.5萬居民免費開放。
“紅透山礦業公司作為綠色礦山試點礦山企業,大力推進棚戶區改造,并投入部分資金用于棚戶區改造建設。目前,礦山3386戶家庭告別了低矮、陰暗的簡易平房,搬入寬敞明亮的新居。”石長巖介紹說,紅透山礦業公司自來水廠擁有先進的凈水設備及13000米的供水管路,為鎮內6000戶居民提供優質、清潔的飲用水。
公司還建立了礦山救護隊,為地方、礦山、社會經濟發展保駕護航。目前,這支救護隊已經正式投入社會,對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和國家財產安全,促進和諧社會全面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不久前,該礦山救護隊在全國礦山救護隊質量標準化達標檢查中晉升為一級資質,成為此次達標檢查中惟一一家由三級資質晉升為一級資質的礦山救護隊。
“創建綠色礦山是新形勢下保證礦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是實現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的必然選擇。紅透山礦業公司通過實施綠色礦山建設,企業內部及社區群眾對該項工作的認知度非常高,企業對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與貢獻也不斷增大。”石長巖表示,在紅透山礦業公司資源開發及綠色礦山建設的綜合拉動下,原來只有近百人的邊遠村落現已發展成為總人口3.5萬人的紅透山鎮,并被列為全國小城鎮建設重點鎮。全鎮有個體工商戶1659戶、私營企業139戶,人均收入由原來的700元提高到1.7萬元。
近年來,國家在“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專項”方面,一直向“綠色礦山”企業傾斜,鼓勵和支持礦山企業做好環境保護,開展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在技術政策方面,國家鼓勵礦山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和技術攻關,不斷更新完善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技術、方法、工藝,提高礦山開發利用資源的水平,適應綠色礦山建設的要求。石長巖建議,鑒于目前礦山企業在技術裝備、科學管理、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的發展水平與我國制度標準體系有待完善、配套資金措施不足、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不斷加重等現實情況,政府部門應從促進生態文明發展的高度出發,建設和完善長效機制:一是應將綠色礦山企業的“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保證金”及時或提前返還、抵扣,以緩解礦山企業資金不足的壓力;二是在“礦產資源補償費征收”方面,應給予綠色礦山企業一定的特殊政策,比如減繳礦產資源補償費或免繳礦產資源補償費;三是投入創建綠色礦山的企業得不到實惠,而不投入創建綠色礦山的企業又得不到應有的懲罰,這種建與不建一個樣的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礦山企業創建綠色礦山的積極性。
“希望政府部門能夠集中資金扶持綠色礦山建設,真正打造出一個‘早建(綠色礦山)早得利、得大利,后建晚得利、得小利,不建不僅不得利還要受罰’的綠色礦山建設新局面。”石長巖最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