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年來,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設不斷推進,已成為陜西經濟增長的重要一極和全國重要的能源輸出地。今年以來,市成功發布“榆林煤”產地證明商標,主動轉型升級,突出煤電基地建設;實施創新驅動,突出產業鏈建設;優化能源結構,突出新能源項目建設;夯實新能源產業發展步伐,狠抓重大項目,突出百億元項目建設。
榆林能化基地在逆境面前成功突圍,為“十二五”收官畫上圓滿句點,為全市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和巨大潛力。
“榆林煤”點亮低迷市場
成就發展新動力
12月1日,“榆林煤”產地證明商標橫空出世,成了當天能源產業最引人注目的“大事件”。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榆林煤”前11月產量達到32807.7萬噸,得以在煤炭市場上成功“發聲”,成為擁躉最多的“行業明星”。所依賴的無疑是過硬的產品品質和數十年來能源行業的辛勤耕耘。
“榆林煤”素來以高發熱量、高含油率、低灰、低磷、低硫著稱,堪稱煤炭中的“高富帥”。但靠原始的采掘、運送已經不足以支撐起榆林發展。對此,省市決策層早在10余年前就提出煤炭深度轉化的目標,多年耕耘,讓能化基地謀求主動轉型升級根基扎實、成效不斷凸顯。同時,“榆林煤”還具有其他煤炭難以比擬的優勢,在生產、生活領域中具有廣泛的應用性。在動力燃料、高爐噴吹用煤上有較大發展空間,“榆林蘭炭”作為一種新型的炭素材料,在冶金化工等領域也有廣闊的用武之地,在煉焦配煤、氣化用煤和液化用煤等方面的前景也值得期待。
商標在手,“榆林煤”必將在未來市場上擁有更多話語權,對于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將產生諸多利好。為切實抓住這一黃金機遇,我市將加快煤炭資源整合進度,實現規模化開采,提高煤炭的回采率,降低生產成本;強化品牌建設,進一步規范企業產運銷等環節,打擊以次充好、摻雜使假等違規行為,有效維護“榆林煤”品牌形象;加大市場開拓力度,積極走出去,提高品牌知名度,擴大產品影響力,拓展終端銷售市場;按照“三個轉化”和“三個圍繞”戰略,著力轉變能源產業發展方式,努力形成煤電、載能、煤化工等全產業鏈一體化發展格局。
商標在手,保護工作就成了必要。我市決定只要是符合“榆林煤”質量標準,并接受政府主管部門對產品質量進行監督的榆林原產地煤炭產品,“榆林煤”產地證明商標持有人榆林市煤炭運銷管理站將免費無償授權使用。
良好的開端只是成功的一半,“榆林煤”產地證明商標成功注冊只是一個開始。我市將在“榆林煤”品牌管理上下工夫,規范煤炭產銷秩序,提升產品質量,維護“榆林煤”良好的市場聲譽,切實保護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具體而言,要抓好五大體系建設:抓好標準化體系建設,將“榆林煤”的全線生產、銷售置于統一的標準之下,保障“榆林煤”產地證明商標科學、有序、規范使用,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抓好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堅持科學規劃、統籌協調的原則,建設市級煤質檢中心,深入企業實地采樣、制樣、化驗,對“榆林煤”的含硫、含灰、含磷、發熱量等進行詳細的監測分析,控制在市場能夠接受的區間內;將抓好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加強管理,嚴格把關,確保產運銷全過程質量穩定;抓好質量信息化體系建設,依托市煤炭交易市場,利用“互聯網+”,為客戶提供全面的質量信息服務;抓好質量品牌體系建設,廣泛開展品牌宣傳活動,形成“政府引導、企業追求、部門服務、人人關心”的質量品牌培育環境和良好的社會氛圍,提高品牌知名度,讓更多的“榆林煤”產品走出榆林、走出陜西、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三個轉化”成果斐然
能化企業再蓄強力
十余年來,我市按照確定的“煤向電轉化、煤電向載能工業品轉化、煤油氣鹽向化工產品轉化”的三個轉化戰略,大力推進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資源開發的同時,著力轉變能源產業發展方式,形成了煤電、載能、煤化工等上下游產業一體化發展格局。
在煤電產業上,近年來,我市大力發展煤電一體化,優先發展城市熱電聯產,鼓勵發展煤矸石等低熱值煤炭資源綜合利用發電,積極推動企業采用循環流化床、高效節水等先進適用技術和空冷脫硫脫硝除塵等節能減排工藝,新建常規電廠單機容量均在60萬千瓦以上,電源建設結構調整和先進技術應用力度不斷提高。單機30萬千瓦及以上機組容量達到777萬千瓦,全市電力總裝機容量達到1378萬千瓦。
在載能產業中,我市載能產業主要集中在煤炭熱解(蘭炭)、電石等傳統煤化工領域。目前,已形成原煤—蘭炭—電石、原煤—蘭炭—鐵合金、原煤—蘭炭—煤焦油—清潔燃料油、原煤—蘭炭—煤氣—金屬鎂、原煤—蘭炭—煤氣—發電等綜合利用型傳統煤化工產業體系,載能產業正向規模化、集團化、園區化、一體化方向發展。府谷30萬噸合成氨52萬噸尿素項目于2013年建成投產,錦界天元煤焦油加氫項目被譽為“榆林版煤制油”。2014年該類產品產量為:蘭炭2620萬噸,電石207萬噸,鐵合金45萬噸,金屬鎂39萬噸。
在化工產業中,“十一五”以來,我市充分利用多種資源一起轉化的協同效應,加強與國內外大型能源集團的合作,推進先進技術的研發、應用和推廣,在煤制甲醇、煤制醋酸、煤鹽一體化、煤油氣一體化、煤制芳烴、煤制烯烴、煤制油、煤油混煉等路徑上實現了現代煤化工的大型化、規模化、產業化。
去年下半年以來,延長靖邊煤油氣資源綜合轉化、中煤榆橫煤炭深加工、陜西未來煤液化一期等3個現代煤化工重大項目相繼建成投產,標志著我市“三個轉化”戰略實施和煤制烯烴產業發展取得了重大突破,將對陜西乃至全國煤油氣資源深度轉化和高效利用發揮重要的示范引領作用。
“十三五”及未來一段時期,我市將重點推進神華循環經濟煤炭綜合利用、陜西未來煤液化一期后續工程、中煤榆橫煤炭深加工二期、華電百萬噸煤基芳烴等重大項目,同時積極開展煤制天然氣項目前期工作。
新能源產業持續給力
工業經濟再獲強援
市是世界上少有的資源富集區,煤油鹽氣儲量豐富,被譽為中國的“科威特”。除“能源之都”的光環籠罩之外,我市也憑借豐富的風能和太陽能資源,正在進入能源產業多元發展的新天地。
據介紹,我市發展以風能、太陽能為主的新能源產業,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從資源分布看,全市年有效風速時數在1500到2200小時,從西到東中部地區70米高度年平均風速達到每秒6.3米,屬國家風力資源Ⅱ類地區,尤以定邊縣、靖邊縣風能資源最為豐富,具備開發建設大型風電場的條件。與此同時,全市光熱資源也優勢明顯,全年太陽輻射達每平方米5500到6000兆焦耳,相當于日輻射量每平方米4.2—4.5千瓦時,是全國太陽能資源富集區之一。
近年來,在做大做強傳統能源產業的同時,市將新能源作為重點招商產業,引進了一大批光伏電站和風電項目,已經建成靖邊魯能風電場、國電定邊繁食溝風電場、國華靖邊20兆瓦以及榆神協和生態200兆瓦光伏發電站項目等一大批工程。如今,行走在我市定邊、靖邊、榆陽、神木境內,隨處可以見到碩大的風機葉片徐徐轉動,以及一排排矗立的太陽能光伏板。
隨著一批光伏電站和風電項目的建成投產,我市正在成為全國新型能源的戰略高地,并成功入選國家首批新能源示范創建城市。作為戰略型、智慧型產業,我市新能源產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日益成為壯大榆林工業經濟、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經濟轉型的重要支撐,也對節能減排做出突出貢獻,一個50兆瓦的新能源項目,每年就可以節約標準煤約3萬噸。
今年,市著力構建全面安全能源供應體系。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發電,年內有望新增新能源裝機50萬千瓦。做好新能源示范城市創建驗收工作;開工建設榆橫至山東輸變電工程,建成府谷二變330千伏輸變電工程,加快建設新能源電力相關送出工程、匯集升壓站工程,進一步破解新能源電力輸出瓶頸,項目如期推進。
與此同時,市還立足長遠,搶抓國家現行支持光伏產業發展的政策機遇,積極推進光伏發電集中式和分布式并舉開發的新格局,并以治理煤礦采空區和利用荒灘荒草鹽堿地為突破口,有序推動大型地面并網光伏電站全面啟動實施,重點集中布局建設一批風光互補示范電站,推動我市新能源產業發展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主抓百億項目
助力榆林經濟新跨越
近年來,市經濟出現了大幅增長,一躍成為陜西經濟發展的重要一極。但也存在資源依賴嚴重、制約因素增多、社會矛盾凸顯以及產業層次不高等一系列問題。如何打破“資源詛咒”,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華麗轉身,成為一道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難題。
隨著“三個轉化”戰略的深入實施,一大批能化項目,尤其是一些投資超百億元項目的建成和投產,成為推動榆林能化基地更好地持續發展的“助推器”,也帶動了經濟社會的跨越發展。今年,我市為了扎實推進這些重大項目建設,成立了百億元重大項目推進專門小組,并建立了市、縣、鄉主要領導垂直立體包抓體系和實行百億元重大項目雙月調度制度,協調解決制約重大項目推進的具體問題。同時,加強項目謀劃工作,緊盯國家投資方向,做精做細前期要件,全力爭取中省專項資金。特別立足榆林產業發展實際和轉型需求,圍繞我市現代產業體系規劃及陶瓷產業、塑料產業等相關規劃,策劃包裝一批百億元項目,促進能源化工產業轉型升級。
同時,我市繼續以投資百億元以上的資源深度轉化項目為抓手,促進能源化工產業轉型升級。對新開工的神華循環經濟煤炭綜合利用項目和未來能化100萬噸煤制油等6個續建項目,爭取了對項目審批和建設所需的土地指標、林地辦理、水源、環境容量等要素資源予以計劃單列、專項辦理。根據國家發展規劃、產業政策、準入標準等情況,適時調整、策劃、推進一批百億元項目,有力助推了全市經濟發展。
此外,針對未來發展,市切實抓好能源中長期戰略規劃,完成能源發展“十三五”思路研究工作,啟動能源化工基地“十三五”規劃編制,結合國家能源發展戰略和能源供求關系變化情況,重點研究確定2020年能源總量、結構目標、發展方向。突出整體與行業的統籌協調,完成電力、光伏發電、礦井水等專項規劃編制。配合完成榆橫礦區南區修編、榆神礦區四期規劃編制、榆橫礦區北區補充報告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