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未來技術發展的10個研究方向:

1. 輕骨料高強混凝土的應用技術。
更小的容重和強度的輕質高強混凝土使得混凝土建筑物更加的節能、減少材料的消耗,而輕骨料混凝土的高層泵送技術可以推進在城市高層建筑的應用空間,對于輕骨料的制造技術要求更高,也需要在混凝土配制過程中的實現技術突破,才能實現長距離的泵送施工。
2. 骨料最佳級配和粒形科學評價及對混凝土單方用水量減少的作用。
混凝土達到相同的施工性能,不同粒徑的粗骨料和細骨料的精確搭配可以實現混凝土最小的漿體需要和最小的用水量,從而實現了混凝土減少內部缺陷、增加體積穩定和提高耐久性的目標,但是其中骨料的粒形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需要研究科學評價骨料的最佳級配和粒形的方法。
3. 如何評價現代混凝土拌和物流變的特性?
現代混凝土建筑設計和施工方式對混凝土拌合物的狀態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特別是泵送施工技術節約人工的同時也提高了功效,混凝土拌合物的流變性能不僅僅對于滿足現代的施工方法很重要,更是對于泵送后的混凝土結構的質量具有決定性作用,硬化后的混凝土與試驗室混凝土配合比性能設計的關系和評價手段需要科學的給出,特別是拌合物的勻質性對混凝土結構的使用性能的重要意義。
4. 更加合理驗收現場拌和物的應用技術及硬化后混凝土結構強度的評價方法。
混凝土結構強度驗收一直是28天,而且強度驗收方法是滯后的,發現問題時,混凝土已經硬化,能夠實現對拌合物的驗收,對于減少質量問題損失具有重要意義,而一直沿用至今的28天強度驗收在當前材料設計的多元化下是否合理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5. 克服混凝土構件的脆斷、提高混凝土構件的延展性的技術。
通過纖維復合、有機和無機材料復合提高混凝土的拉壓比,實現混凝土的高性能化的技術研究和應用對混凝土的應用領域的擴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6. 混凝土微結構及其優化的研究。
混凝土作為一個超級復雜的作用體,從微觀角度解決和優化混凝土微結構缺陷,是根本性的技術研究。
7. 按混凝土性能調節功能設計制備的(標準化的)單一或復合的鈣質、硅鋁質性能調節型礦物摻和料(如礦渣-鋼渣、粉煤灰、硅粉、石灰石粉、偏高嶺土、煅燒高嶺土等)。
礦物摻合料摻加在混凝土中不僅僅是固廢消納的作用,更不是為了減低混凝土制造成本,其意義在于實現混凝土配合比設計的功能型材料,這對于其礦物晶體結構和化學作用需要更深入研究。
8. 耐久性設計大于100年的混凝土規模化實現技術。
隨著對資源的保護,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超過100年將成為必須,需要混凝土實現常規化的生產,對于混凝土配合比設計、生產、供應鏈中的質量保證提出更高的要求,也需要完善的技術手段。
9. 3D打印應用于免拆模板及混凝土結構的材料技術。
3D打印方式可方便制作復雜模具,用非金屬材料(如纖維增強水泥)代替金屬材料制作模具最快捷、最經濟,可滿足復雜異形部品制造。作為一種新型的建筑方式,3D打印所用的漿料的配置技術將得到更多的研究和發展。
10. 計算機在混凝土智能化的應用技術。
智能化和自動化將是混凝土技術發展的必然方向,跨學科、跨專業領域的技術融合也將是未來的最突出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