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在北京發布了11項聯盟標準,主要包含節能子體系與清潔生產子體系。該聯盟標準參考了歐盟、美國、日本以及中國臺灣等國際建筑垃圾處置利用安全標準和聯盟成員企業標準,其中產品的機械物理、化學性能等重點指標緊跟國際最新標準要求。這體現了產業對產品安全標準的迫切需求,將有力促進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發展進程。
據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標準委員會副主任程東惠介紹,此次發布的聯盟標準具體包括清潔生產子體系的環境噪聲排放及控制標準、大氣污染物排放及控制標準、低碳物流應用指南、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雨雪水收集回用工程技術規范、廢水處理與再利用技術導則6項標準;節能子體系的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設備節能標準、能源計量器具配備與管理要求、節能監測方法標準、節能綜合評價標準5項標準,將于明年1月正式實施。
據了解,此次發布的聯盟標準對很多指標都提出了嚴格要求,有不少“亮點”。具體而言,《大氣污染物排放及控制標準》提出了相比國標《環境空氣質量標準》更為嚴苛的環境指標,如粒徑小于等于10微米的顆粒物24小時平均不得超過150微米,粒徑小于2.5微米的顆粒物24小時平均不得超過70微米,對各個主生產系統主要粉塵排放設備分別規定其排氣筒排放限值,并對廠界內無組織排放污染物濃度限值提出不得高于350微克的高標準,相同指標在國標《水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史上最嚴標準中限值為500微克。
《環境噪聲排放與控制標準》中提出一體化工廠廠界生產區環境噪聲不得超過晝間55分貝、夜間45分貝的強制指標,同等指標高于國標《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晝間60、夜間55分貝的技術指標。標準《一體化工廠 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中一體化工廠內部高性能混凝土單位產品能耗限定值為0.9千克標準煤每立方米。2013年,北京市混凝土行業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70%的水平為1.4千克標準煤每立方米,10%的水平也僅為1.1千克標準煤每立方米。
聯盟標準《計量器具配備與管理要求》中提出,對三級計量器具的配備率以及使用率都必須是100%配備和使用。目前備受國家政府社會關注的水泥行業是建材行業重點用能大戶,這項標準的貫徹實施與一體化工廠引入的第三方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將會打開聯盟產業能源管理的新局面,為建材行業企業樹立了能源管理新標桿。
聯盟秘書長郭海斌表示,聯盟標準的發布將為我國在大型建筑垃圾處理及回收利用領域提供全新、規范、系統、全面的指南,有利于推動中國建筑垃圾處置與利用水平的提升,標志著中國建筑垃圾處理及利用行業正式進入規范有序的發展新軌道,將有力推動我國建筑垃圾處理回收行業由低附加值的砌體磚和行道磚類單一產品,向高附加值的各種再生、環保產品的快速轉變。
建筑垃圾是指在建筑物的新建、改建、擴建或者拆除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2012年,我國建筑垃圾產生量約為15.5億噸,占到城市垃圾總量的30%~40%,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目前,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企業大約不到200家,無論處理方式還是處理能力都無法滿足現實需求。建筑垃圾資源化避免了亂倒亂卸和填埋,保護了環境景觀,減少了垃圾圍城、圍村,避免了建筑垃圾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
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是我國建材行業唯一聯盟,旨在解決制約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技術主要瓶頸問題,聯盟“產業創新標準體系”包含7大子體系,涉及從建筑垃圾的源頭拆解、運輸、制造、中間產品到再加工為終端產品等全產業鏈的多個環節,形成了完整、獨立、科學的產業化標準體系,填補國內標準的空白。
下一步,該聯盟還將陸續推出其他子體系標準。同時,通過參與聯盟標準的成員單位必須嚴格按照標準組織實施、聯盟成員單位優先消納使用符合聯盟標準的產品等措施,確保聯盟標準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