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消息:2015年以來,浙江德清縣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9.18%。如此之高的利用率是怎么做到的?德清縣農業局局長吳勝告訴記者,解決秸稈焚燒的問題,關鍵是要給農民提供一個既方便、又經濟實惠的生態出口;光靠“堵”遠遠不夠,更要注重如何“疏”。
乾元鎮金火村種糧大戶沈衛根說,他承包的水稻田都采用大型聯合收割機,將打下谷粒的稻稈切成幾段,散在田野上直接肥田。“燒秸稈污染空氣,現在既不影響環境,又提高了肥料化利用。”從2013年開始,他就采用秸稈機械還田法了。
作為德清縣最大的水稻種植戶,沈衛根對這種秸稈還田法很是滿意。他告訴記者,承包的2500畝水稻田,每年大約產生1500噸秸稈,如果焚燒,費用是省了,但是給環境造成嚴重破壞。除了肥田,還有200畝水稻秸稈被洛舍一位養鴨戶以每畝50元的價格買走填棚用。“通過收購處理秸稈,既不污染環境,又讓我們增收,我們當然不會焚燒秸稈嘍!”
德清縣農業局副局長姚泉根說,目前德清有基本農田27萬畝,年糧食復種面積20.74萬畝,年產秸稈約11萬噸,其中秸稈還田等肥料化利用6.57萬噸。
利用秸稈作輔料覆蓋,又是一條解決秸稈焚燒問題的新出路。禹越鎮三林村有家永福食用菌有限公司,近10萬平方米生產區,年產菌菇100噸左右。每年夏秋糧收獲后,周邊種植戶們就會把曬干的稻秸稈送上門,基地以每噸500元價格收購。在公司總經理許偉忠眼里,這些秸稈都是“寶貝”。每年他不僅自己收購,還請經紀人幫助收購,一做就快10年。“基地每年需要4000噸稻草秸稈做輔料,相當于七八千畝水稻田的秸稈量。”
“按一戶農戶2畝田計算,曬干的秸稈可以賣300至500元。加上政府對秸稈利用有一定補貼,農戶都舍不得一燒了之。因此,每年糧食收割后,基本不用擔心秸稈焚燒的情景出現。”許偉忠說。
德清年食用菌產量1295噸,年可利用秸稈3500多噸。不僅如此,德清各鄉鎮還結合8萬畝早園筍種植基地,大力推廣稻草覆蓋技術,并延伸到油菜、馬鈴薯等。為此,全縣還建了8個覆蓋還田示范點,利用秸稈近6000噸。
此外,飼料企業還將秸稈加工成家畜飼料。寬敞的車間里,在隆隆的機器聲中,幾臺粉碎機正大口“吞吃”著秸稈。高溫、高壓、殺菌、粉碎……一轉眼,一袋袋家畜飼料新鮮出爐。“這是新上馬的流水線,主要利用秸稈做原料,生產反芻動物飼料。”在乾元鎮的浙江科力飼料有限公司車間里,負責人沈萬龍說。
科力公司本來主產豬雞等畜禽飼料。2014年,沈萬龍冒出將秸稈制作成飼料的想法,既解決村民秸稈沒處去的煩惱,又為企業轉型升級開拓新市場。公司投入1800萬元新建生產線,同時與種糧大戶對接,在各村、組設立了收購點。沈萬龍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現在以每噸秸稈300元統一收購,預計今年廠里能消耗秸稈1萬噸、年產飼料2萬噸,實現銷售收入4500萬元,帶動周邊形成30萬只兔、2萬只羊的養殖基地。”
“一家企業通過技改,能消化全縣近10%的秸稈,為秸稈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姚泉根說,通過秸稈精細加工模式,企業、養殖戶、種糧大戶三方受益。
2014年,“村收集、鄉鎮運送、縣處理”的秸稈焚燒發電綜合利用機制在德清推行。由鄉鎮一把手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將秸稈禁燒工作分解到村、組,并抽調機關干部包村、包組、包田塊,逐村、逐組、逐戶落實禁燒措施。同時,強化考核獎懲激勵機制。“按重點與一般鄉鎮,對每位書記、鄉鎮長采取交保證金的辦法,加大工作力度。”姚泉根說。
一系列“組合拳”提高了秸稈利用率。秸稈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等多用途利用,不但持續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而且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