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解決惠陽城鄉生活廢棄物的長遠出路問題,備受關注的惠陽欖子垅環境園建設有了新進展!22日,從惠陽區方面獲悉,欖子垅環境園內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廠)的“三爐兩機”正式投產,試生產1個多月以來,各項排放環保指標數據均優于國標和歐盟標準。
隨著焚燒廠的投運,園內此前建成的垃圾填埋項目不再受納填埋生活廢棄物,惠陽及大亞灣區的日均1200噸生活垃圾全部運往焚燒廠處理,而垃圾焚燒所產生的熱量用以發電,目前1噸垃圾可發電400度左右。
填埋場運行一年多:無害化處理生活垃圾60余萬噸
為解決垃圾圍城難題,減輕垃圾填埋的壓力,2010年8月,惠陽區正式啟動了欖子垅環境園籌建工作,該環境園占地1580多畝,總設計處理規模達1200噸/日。首期項目建設一座生活垃圾填埋場、一座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和相關附屬及配套工程等。
2014年12月18日,欖子垅環境園內的垃圾填埋場建成啟用,負責處理惠陽及大亞灣區(淡澳地區)的生活垃圾,而在此之前,淡澳地區每天產生的700余噸生活垃圾則由位于淡水橋背的山子頂垃圾填埋場處理。
“山子頂填埋場經營時間長,垃圾處理技術相對落后,在欖子垅填埋場啟用后,(山子頂)也同期宣布關閉。”惠陽區環衛局相關負責人透露,山子頂填埋場關閉后,在原地上安裝了沼氣處理裝置,每天搜集的沼氣用于發電,可發2000度電,同時,計劃在填埋場原址進行綠化。
2014年11月,從惠澳大道洋納村入口通往欖子垅環境園的2.4公里道路竣工通車,這條路也成為了惠陽、大亞灣所有垃圾運輸車唯一的通道,該道路通車后,欖子垅垃圾填埋場也宣告啟用。
那么,新啟用的填埋場與原有的有何不同?
“垃圾填埋場氣味和污水處理,是市民最為關切的問題。”作為環境園項目建設方,深圳綠色動力環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相關負責人胡標告訴記者,填埋場施工時鋪設了5層防護膜,其作用主要是為了防止垃圾液滲透到地下污染地下環境。
同時,建設方還投建了2萬立方米的滲濾液調節池,垃圾填埋后收集到的污水可通過水泵輸送到污水處理廠處理,填埋場總庫容達124萬立方,處理規模為450噸/日。
截至今年5月,環境園內生活焚燒發電廠項目啟用前,欖子垅填埋場已無害化處理生活垃圾60余萬噸,整體運營情況良好。
焚燒廠運行一月多:垃圾發電量超八成賣給電網
22日,記者驅車從惠澳大道洋納村路口進入環境園。進入環境園,沿途可見一輛輛裝滿垃圾的環衛車進入新啟用的垃圾焚燒廠。
“垃圾焚燒項目是2014年11月開工建設的,今年5月‘三爐兩機’全部建成轉入生產試運營階段。”胡標透露,“三爐兩機”是指3臺400噸/天處理能力的爐排爐,1臺15兆瓦和1臺9兆瓦的汽輪發電機組,設計處理規模為1200噸/天。
不過,根據試運行一個多月來的情況統計,平均每天收運、實際(焚燒)處理的生活垃圾達到了1400噸,且全部來自淡澳地區,尚未達到實際可處理約1600噸/天的標準。
來自項目方的統計,垃圾焚燒產生的熱量用于發電,1噸垃圾可發電400度左右,折去設備檢修時間,每年產生的電量預計可達9500萬度。
“(垃圾)焚燒所發的電量,15%為自用,剩下85%并入了公共電網,按大約0.65元/度的標準賣給電網公司。”胡標說,這筆售電收入加上垃圾焚燒處理費,成了整個環境園項目的主要收入來源。
焚燒垃圾可發電,固然是好事,但焚燒所產生的廢氣是否會產生新的污染?“基本不會,我們采用的是最新的焚燒技術和設備,特別是煙氣凈化采用‘半干法+干法脫酸’、布袋除塵等工藝,將影響降到了最低。”胡標告訴記者,試生產1個多月以來,各項排放環保指標數據平穩,且優于國標(《生活垃圾焚燒污染控制標準》GB18485—2014)和歐盟標準。
對此,記者也在一份由惠陽環保部門提供的檢測報告中看到,以煙塵濃度為例,國標為20mg/Nm3,歐盟標準為10mg/Nm3,而欖子垅垃圾焚燒項目的實際排放指標為2.5mg/Nm3,其余四項檢測項目(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也均低于國標和歐盟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