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在推動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綜合政策措施指導下,煤炭價格小幅回升,少數大型現代化煤礦經營狀況開始出現好轉跡象,但煤炭市場供大于求的態勢并沒有發生實質性改變,煤炭經濟低位運行的態勢短期內也較難改變;從我國宏觀經濟發展基本面和國家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關政策措施效果分析,企穩回升的跡象越來越明顯,但煤炭市場仍存在不確定和不穩定因素。
針對當前煤炭現狀,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會長王顯政怎么說呢?
煤炭企業不可盲目樂觀,要努力維護市場供需平衡,提高經濟運行質量。要認真貫徹落實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和實現脫困、促進轉型升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既要正視困難,又要堅定信心,切實把控總量、穩煤價,保安全、保穩定作為重點任務,貫徹好、落實好。
煤炭企業要正視困難,控制經營風險。要高度重視煤炭需求繼續下降與產能過剩的矛盾問題,嚴格控制煤炭總量。全國煤炭消費量在2014年下降2.9%,2015年下降3.7%的基礎上,測算今年上半年全國煤炭消費18.2億噸,同比減少9700萬噸,下降5.1%;煤炭消費需求持續下降與產能過剩的矛盾依然存在,目前煤炭市場供需出現的階段性變化和價格小幅回升,是在嚴格控制產量、嚴格控制違法違規建設、嚴格執行減量化生產的情況下實現的,仍存在較大的不穩定和不確定性,控總量、穩煤價的任務依然艱巨。
煤炭企業要堅定信心,把握戰略發展方向。我們必須看到,我國富煤缺油少氣的能源資源條件,決定了在未來較長的時期內,煤炭作為我國主要能源的地位和作用難以改變。更為重要的是,隨著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發展,煤炭資源保障的可靠性、價格的低廉性和利用的可潔凈性,必將為煤炭提供更大的市場空間。綜合國內多家權威研究機構的成果,到2020年、2030年煤炭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仍將占60%和50%左右。
王顯政說到,煤炭企業要做到幾下幾點:
一、推進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化開采基礎理論創新和關鍵技術攻關,促進煤炭產業轉型升級。全行業要以煤炭安全高效綠色智能化開采基礎理論和關鍵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以智能地質勘探、高精度數字化勘探技術攻關和裝備研發為基礎,以推廣深厚沖積層快速建井,薄煤層智能化開采、智能化無人工作面綜采、大斷面巷道高效掘進與支護技術攻關和年處理能力千萬噸級模塊化智能洗選裝備研制為支撐,發展煤礦災害智能防護技術與裝備,提高煤礦安全保障能力,大力發展先進產能,優化煤炭生產結構,大幅提高全國煤礦先進產能的比重,有效化解過剩產能,由先進替代落后產能,為煤炭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支撐。
二、以煤炭資源全生命周期和全過程清潔高效開發利用為主攻方向,拓展煤炭發展空間。推動煤基產業鏈延伸發展,實現煤炭清潔高效低碳集約化利用,是貫徹落實能源革命戰略思想的重要內容。要以推進燃煤超低排放技術、煤炭分級分質利用和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氣等現代煤化工技術和裝備發展為重點,在現有殼牌爐、魯奇爐、航天爐等基礎上,大力發展每天處理能力3000噸以上的大型煤氣化裝置,百萬噸級甲醇合成反應裝置,大型甲烷化反應裝置,百萬噸級甲醇制烯烴反應裝置等,通過發展現代煤化工技術,促進現代煤化工產業化發展,實現煤炭由燃料向燃料與原料并重轉變,擴大煤炭有效需求,提高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水平和產品附加值,提升煤炭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
三、創新發展煤炭服務業,構建煤機制造、煤炭物流、金融服務等協同發展格局,促進行業發展由生產向生產服務型轉變。創新發展煤炭服務業就是要建立健全煤炭地勘、科研和高校的煤炭開發利用基礎理論研究、關鍵技術攻關保障體系,培育和發展煤炭科技服務產業;在現有煤機裝備制造業的基礎上,通過整合資源、優化結構,培育和發展現代煤機制造與煤礦生產服務業;通過創新商業模式,將金融服務、現代物流與細化市場結構相結合,培育和發展以用戶為中心的商品煤營銷服務業。煤炭行業要不斷創新發展理念,把培育和發展煤炭服務業,提高行業運行質量和效益,作為轉型升級的重要內容,推動行業發展由生產向生產服務型轉變。
四、煤炭行業要站在推動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煤炭行業轉型升級的戰略高度,深刻認識和理解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的重大意義。要深刻認識到,我國小煤礦數量多、落后產能比重大與大型現代化煤礦數量少、先進產能比重低的矛盾還十分突出;當前煤炭行業的產能過剩是落后產能的過剩,淘汰落后產能、發展先進產能的任務還很艱巨。
據統計,目前全國生產煤礦、在建煤礦共有1.1萬處左右,其中,年產120萬噸以上的大型現代化煤礦只有1020處,而年產30萬噸以下煤礦仍近8000處,年產9萬噸以下的煤礦還有6500多處。
煤炭企業特別是大型煤炭企業,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7號文件精神,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力度,推動資源枯竭、扭虧無望、安全無保障、煤質差的煤礦有序退出,做到應退盡退,統籌做好職工安置、去產能煤礦債權債務處置等工作,維護礦區社會穩定。要推動煤炭企業兼并重組,按照煤電一體化、煤焦化一體化發展模式,促進煤炭上下游產業協同共贏發展,優化煤炭生產結構,提高產業集中度,為實現煤炭行業轉型升級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