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2020年治理率將達85%
8月3日從寧夏國土資源廳獲悉,寧夏近年來通過實施礦山復綠系列工程,先后治理礦山總面積約1.2萬公頃,全區14個市、縣(區、市)約80萬人從中受益。
寧夏從2004年開始啟動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以解決歷史遺留礦山環境問題為重點,先后實施了惠農采煤沉陷區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西吉縣城葫蘆河砂石礦區環境治理、青銀高速公路臨河至水洞溝段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等51個項目,總投資約10.1億元,并出臺一系列制度辦法,使全區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走上了規范化、制度化軌道。
今年,自治區國土廳以歷史遺留老礦山、閉坑礦山和無責任主體的礦山為主要對象,以分布在“三區兩線”(即自然保護區、重要景觀區、居民集中生活區的周邊和重要交通干線、河流湖泊)可視范圍內,且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嚴重的礦山為治理重點,對礦山地質環境恢復與綜合治理進行統籌規劃。
同時,寧夏還開展了煤礦山開采破壞程度和現狀調查,制定了《非煤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實施方案(2016年—2020年)》,確定37個治理項目,其中重點治理工程20個,總投資約4.72億元。方案明確,新建和生產礦山應做到邊開采邊治理,歷史遺留廢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由國家和自治區財政出資進行治理,到2020年治理率要達到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