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和脫困發展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召開全國電視電話會議。會議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鋼鐵煤炭去產能又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頭戲、主戰場。
按照“十三五”規劃,我國將壓減鋼鐵產能1億噸至1.5億噸,煤炭化解過剩產能5億噸,減量重組5億噸。其中,今年須完成總任務量的三分之一。我國確定了粗鋼4500萬噸、煤炭2.5億噸的化解過剩產能年度總體目標,目標確定后,隨后被分解至各地和央企,并簽署了目標責任書,中央獎補資金也已向地方撥付到位。
據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馮飛介紹,今年上半年鋼鐵去產能達到1300多萬噸,是今年目標任務的30%左右。上半年已把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各個地方。截至目前,28個省區市,包括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已經把去產能的方案報國務院備案,同時和部際協調領導小組簽署了目標責任書,目標已經分解完畢。同時,鋼鐵去產能八個配套政策全部出臺。此外,財政專項獎補資金已經撥付給28個省區市,還包括中央企業。“上半年主要還是目標的分解、政策的落地。”馮飛說。
國家發改委主任、部際聯席會議召集人徐紹史表示,總體看去產能存在地區之間進展不平衡。少數地區對去產能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認識不足,擔心去產能會影響經濟發展;面對工作中的困難和挑戰,信心不足,辦法不多,存在畏難情緒;有的地區和企業因為鋼鐵煤炭價格回升,去產能的決心出現了動搖。這些情況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上半年,鋼鐵煤炭市場價格回升。7月初,鋼鐵協會監測鋼材綜合價格指數為67.83點,比年初上漲11點;秦皇島港5500大卡市場煤價每噸400元,每噸比年初回升30元。鋼鐵、煤炭企業經營狀況有所提升,貨款回收有所好轉,市場預期有所改善。
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趙辰昕日前表示,總的看鋼材、煤炭價格不同程度回升,有利于鋼鐵煤炭企業扭虧增盈,當然這種變化與積極推進去產能工作是分不開的。但同時,也確實會對一些地方和企業去產能的決心產生影響,已經減產、停產的企業也有意復產,增加了化解過剩產能的難度。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梁嘉琨,副會長姜智敏參加會議。
會議明確,各地不得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再備案新增產能的鋼鐵項目,三年內停止審批新建煤礦項目,堅決防止產能“邊減邊增”。
會議通報了目前中國鋼鐵和煤炭去產能進展情況。鋼鐵方面,官方數據顯示,今年1-7月全國28個產鋼地區和中央企業累計完成壓減煉鋼產能2126萬噸,占全年任務量的47%。其中,浙江等4個省份已經完成全年任務;河北、遼寧等8個省份工作進度在10%-35%之間;超過10個省份化解鋼鐵過剩產能工作尚未實質性啟動。
煤炭方面,截至7月末,全國各地累計退出煤炭產能9500多萬噸,完成全年任務量的38%。各地去產能進展不一,部分省份已完成了全年任務量的80%,而內蒙古、廣西等地煤炭去產能工作剛剛啟動。各地四季度安排煤炭去產能任務量占全年的50%以上,其中12月占比超過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