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秋冬季以后,雖然供暖季還未到,我國京津翼區域已陷入深深的“霾傷”。“一覺起來身處‘寂靜嶺’”對人們來說已非新鮮事。在霧霾天已成為常態的當下,空氣凈化器似乎已成為人們維護“最后一片凈土”的家中必備。然而市面上主流的兩類抗霾神器都各有短板:濾網除塵技術細顆粒物過濾效率低,濾網不可重復使用;而靜電除塵技術效率低,因電離空氣會產生臭氧。如今,中科院納米能源所帶來了第三種技術選擇——摩擦電除塵技術。
11月10日,“摩擦納米發電技術在空氣凈化領域應用發布會暨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與北京大清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合作簽約儀式”在納米能源所舉行。被視作“諾獎熱門人選”的納米能源所所長王中林院士,介紹了基于摩擦納米發電原理的一種全新的空氣凈化技術。

中科院摩擦電除塵技術成就新一代“抗霾神器”
“摩擦納米發電技術在空氣凈化領域應用發布會暨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與北京大清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合作簽約儀式”現場
“該技術具有高效率、無耗材、零臭氧、全顆粒尺寸范圍凈化幾大優勢。”王中林在發布會上介紹道。摩擦電空氣除塵技術是一種全新的顆粒物凈化技術。它基于摩擦納米發電原理,利用風的動能產生高壓電場,再利用納米技術使空氣中的顆粒物摩擦帶電,當這些帶電的顆粒物經過高壓電場時就會被高效過濾。
新技術解決了現有的顆粒物去除技術的幾大問題,其最明顯的優勢有三:一是無耗材,摩擦電過濾核心在保證過濾效率的前提下可反復清洗、循環使用,大大降低了使用成本;二是零臭氧產生,摩擦電空氣凈化具有無需電離空氣即可使顆粒物帶電的原理,從源頭上消除了臭氧的產生路徑;第三,全顆粒尺寸凈化,從十幾個納米至數十微米尺寸范圍內的顆粒物,可實現平均過濾效率超過98%,對于納米級的微小顆粒物,數量去除效率更超過99%,大大降低了微小顆粒物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目前產品樣機已經通過了多項國家標準測試和認證,批量化生產正在進行中。
據了解,該技術為納米能源所的首個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納米能源所與北京大清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簽訂了投資合作協議,即將落戶懷柔雁棲經濟開發區,完成從技術成果到商品的產業化過程。
“今天介紹一個新技術,未來將會有N個。”王中林表示,空氣凈化只是摩擦納米發電技術眾多應用方向中的一個。納米能源所發展的摩擦納米發電技術為基礎的自充電能源包、自驅動主動式傳感、植入式自驅動醫療器件、藍色能源等一大批以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為重點的源頭創新也正在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