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自華中科技大學煤燃燒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運用我國發明的新型化學團聚強化除塵技術,可有效控制燃煤電廠飛灰細顆粒物排放。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2月5日出版的《中國電機工程學報》上。
據介紹,煤炭燃燒會產生大量飛灰細顆粒物,其造成的空氣污染給人類健康及生存環境帶來巨大影響。而現有的顆粒物排放控制技術,包括靜電除塵和布袋除塵,只能脫除99%粒徑大于2.5微米的粗顆粒物,但對細顆粒物的脫除效果并不理想。
研究人員利用化學團聚強化除塵技術,即使用一定濃度的團聚劑,促進細顆粒物團聚成粒徑較大的顆粒物,再被除塵器加以脫除。研究表明,化學團聚能有效提高現有除塵設備對PM2.5的脫除效率。該技術可在既不影響正常生產,也無需更換現有除塵設備的條件下,有效促進燃煤飛灰細顆粒物團聚,具有效率高、投資少、建設周期短等優點。
該研究團隊在國家能源集團豐城發電有限公司進行了工業應用工程試驗。試驗結果表明,噴入團聚劑前,顆粒物平均濃度為每立方米18毫克左右。噴入團聚劑后,全年運行數據表明,顆粒物平均濃度降至每立方米3.7毫克,減排效果明顯,達到國家最新超低排放標準每立方米10毫克。研究發現燃煤電廠排入大氣的飛灰顆粒物粒徑峰值為0.8微米,絕大多數飛灰顆粒物粒徑在0.1-1微米之間,為靜電除塵器穿透窗口,極易逃逸。PM10為可吸入顆粒物,粒徑10微米以下,容易脫出;PM2.5為細顆粒物,粒徑2.5微米以下,難脫除;PM1為亞微米顆粒物,粒徑1微米以下,脫除效率更低,控制難度更大。如此細小的顆粒物,做到“灰飛煙滅”絕不易事。
論文第一作者、華中科技大學能源學院博士生郭沂權在談到做這篇論文的初衷時表示,霧霾危害人盡皆知,但霧霾最可怕的地方,是在于富集有毒有害物質的直徑小于2.5微米的細顆粒,這種顆粒會嚴重危害人體健康,是典型的“隱形殺手”。
論文通訊作者、郭沂權的博士生導師張軍營介紹,隨著我國排放標準的提高和除塵減排技術的進步,看得見的排放物大大減少,但看不起的飛灰細顆粒物成了重點,治理難度遠遠大過粗顆粒物,是我國治理霧霾的一塊“硬骨頭”,但飛灰顆粒物對人體危害更大,這也是許多民眾經常戴口罩的原因。
新型化學團聚強化除塵技術是張軍營團隊歷經十八年的研究成果,2015年進入工業應用,在湖北、江西、山西、新疆、安徽、河南等地20家企業投入運營。“傳統的靜電除塵等均是物理除塵方法,而團聚強化除塵則是一種全新的化學除塵方法,我們團隊18年的堅持證明了飛灰顆粒物是可控的。”張軍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