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喲,白師傅,今天有豆腐腦啊!我得來兩碗!”

由于項目人多做咖喱牛排的時候要從凌晨開始準備
“沒問題,管夠!”在一旁盛豆腐腦的大廚白小紅樂呵呵地說。
來自甘肅慶陽的白小紅是寰球公司沙特磷礦選礦項目部的廚師班長,2014年項目開工后,他從越南趕赴沙特,開始了他的“沙漂”生涯。
從“北漂”到“沙漂”
“現在項目上吃飯的人多,但菜并沒有那么難做,起碼不缺材料。我剛來的時候,周邊根本沒人,買菜要到70公里外,看見有大蔥就全部買光,沒大蔥時只能用洋蔥代替。”白小紅一邊在本子上記錄著剛拉過來的菜一邊說。
1992年,年輕的白小紅從廚師學校畢業后去了北京,開始長達14年的“北漂”生涯,從幫廚直到廚師長,生意紅火的時候他一天要在爐灶前忙活13個小時,經常睡覺時已經凌晨3時了。
“廚師這個活就跟做菜一樣,酸甜苦辣都有,想做出讓大伙滿意的菜就得多費心思。”白小紅調節著爐灶的火力說道。再好的美味,天天吃也會覺得膩,白小紅總琢磨著換個做法,燉羊肉換成羊肉泡饃,清蒸魚換成水煮魚……一種食材多樣做法。他還經常到印巴食堂和西餐廳去取經,創新制作了適合中國人口味的咖喱牛排。大家反饋想多吃點綠葉菜,他就嘗試自己種些綠葉蔬菜,盡最大努力讓自己的大鍋菜成為員工一天辛苦勞作后的最愛。
老哥倆再聚首
隨著項目上員工越來越多,白小紅需要尋找一名幫手,他想到了廚師學校的師弟田春江。
田春江有一手令人叫絕的西北菜。接到師兄電話后,他二話沒說登上了前往沙特的飛機。第一次出國的田春江,帶到工地的除了自己的行李,還有一摞做涼皮的籮和滿滿兩大袋子涼皮調料。他第一次休假回國返回沙特時,又背來一臺饸烙機。“上飛機的時候就怕行李超重。饸烙面硬,項目上人又多,一頓就是百十來斤,挺費力氣的。”田春江說。
多年不見的老哥倆在異國他鄉重新聚到一起,讓工地食堂煥發了生機。老哥倆經常變換花樣,蒸點包子、炸些油餅,偶爾做上一鍋炸醬面,給身在異國的一線員工不時來點驚喜。
沙漠里的日子異常枯燥,網絡的不給力、昂貴的國際長途電話和5個小時的時差,使人們和國內親人的連線有時也不那么容易。通過美食調劑枯燥的生活,成為他們八千公里外的一種寄托。
大廚們的小吃攤
想吃上一次特色小吃,在國內任何一個城市都不是一件難事。但在國外荒涼的施工一線,就變成了一種奢望。
阿拉伯人的一天是從凌晨5時的朝拜開始的,而那時白小紅和田春江已經在廚房里忙碌了近兩個小時。面團凌晨4時就和好,用保鮮膜把面盆封得嚴嚴實實。醒面、揉面、搟壓,一個個面團在大廚的手中變成了小圓餅。打開電餅鐺,薄薄地刷上一層油,十幾分鐘后,面餅的麥香味便彌散了整個廚房。
鹵好的牛肉被細細地切成丁,再剁碎,與鹵汁拌勻。帶著虎皮紋的饃被成批地烙出來,中間切開一刀,夾上拌勻鹵汁的牛肉,一個具有濃郁清真風味的肉夾饃就在廚師的一雙巧手中制作了出來。
盡管制作這些小吃會讓白小紅和田春江工作量翻倍,但只要一有時間,蘭州拉面、西安涼皮、酸辣粉、饸烙面、豆腐腦這些帶著濃烈中國記憶的小吃還是會不時帶給員工們驚喜,讓身在異鄉、久未回家的一線員工暢快地享受了一把家鄉的味道。
“能讓員工們吃飽了不想家,就是我們能做的最好的事了。”白小紅憨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