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從遼寧科技大學獲悉,遼寧科技大學長江學者、國家千人計劃教授陶東平博士團隊,歷時15年研發的納米氣泡浮選技術對難選細顆粒和超細顆粒的分選利用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通過從浮選動力學、流體力學、界面化學等多方面,對傳統浮選技術進行深入研究,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了納米氣泡浮選的理論,并開發了可用于浮選柱和機械攪拌式浮選機的實用技術。”陶東平博士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研究表明,納米氣泡在疏水顆粒上優先生成,因此具有天然選擇性。浮選中的碰撞和附著過程合二為一,礦化效率高,可以顯著地改善浮選回收率和精礦品位,大大地簡化了選礦工藝流程,減少設備投資,降低維護和運行費用。
“納米氣泡浮選技術可有效解決國內難浮細顆粒與超細顆粒的低收率難題,打破尾礦難回收利用的技術瓶頸,幫助礦山企業快速實現降本增效,前景十分廣闊。”陶東平介紹,納米氣泡可作為副捕收劑,降低化學捕收劑的用量約1/3-1/2;納米氣泡生成機理獨特,可降低起泡劑用量1/3以上。納米氣泡浮選技術的優越性已在多種礦物上得到了驗證,比如應用該技術難浮選煤和磷礦的回收率可提高20%-25%左右。
據悉,陶東平博士的科研團隊正與鞍山鋼鐵公司集團等單位通力合作,爭取盡快在國內實現納米氣泡浮選技術的工業化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