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距離廣東省深圳市光明新區受納場渣土堆填體滑坡事故發生已經過去24天。據現場救援指揮部當日晚間發布的消息,已發現69名遇難者,仍有8人失聯。
多年以來,一般固體廢棄物堆存誘發的次生災害不在少數。諸如泥石流、尾礦庫潰壩、排土場滑坡等事故,不僅破壞了生態環境,更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
2000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南丹縣大廠鎮鴻圖選礦廠尾砂壩潰壩,殃及到附近住宅區,造成70人傷亡,其中死亡28人,另有數十人失蹤。
2008年8月1日,山西省太原市婁煩縣太原鋼鐵集團尖山鐵礦排土場發生滑坡,部分房屋掩埋,造成45人死亡失蹤、1人受傷;同年9月8日,襄汾縣特大尾礦庫潰壩事故造成267人遇難……
一起起災難事故令人扼腕。事實上,對工業特別是礦山固體廢棄物來說,棄之可為害,用之則可為寶。如何有效管理和利用這些礦山固體廢棄物,問題亟待破解。

▲礦山固體廢棄物治理刻不容緩。
增長驚人尾礦和廢石累積堆存量近600億噸
隨著國民經濟對礦產品的需求與日俱增,我國礦產資源開發規模可謂空前。與之相伴的是,礦山固體廢物的積存量和遞增量也到了令人憂慮的地步。
《中國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報告(2015)》顯示,我國尾礦和廢石累積堆存量目前已接近600億噸,其中尾礦堆存146億噸,83%為鐵礦、銅礦、金礦開采形成的尾礦;廢石堆存438億噸,75%為煤矸石和鐵銅開采產生的廢石。
環保部公布的最新統計年報顯示,2013年,我國重點調查企業的一般工業固體廢棄物產量為31.3億噸,其中,尾礦產生量為10.6億噸,占34.0%。不難看出,尾礦在我國一般工業固體廢棄物產量中幾乎占據了小“半壁江山”。
據悉,一般情況下,在化工、黑色金屬礦山中,尾礦量占礦石量的50%~80%;有色金屬礦山中,有用礦物的回收率僅為50%~60%,伴生有色金屬回收率也只有40%左右,有色金屬行業尾礦量占入選礦石的70%~95%;而在黃金、鉬、鉭、鈮等稀有金屬礦山中,尾礦量更是占到99%以上,產生數量巨大。據測算,我國每年金屬礦山會產出8~10億噸尾礦,非金屬礦山會產出3000萬噸尾礦,而近5年來,我國尾礦年排放量高達15億噸以上。
但龐大產生量中,利用量卻很有限。環保部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量為20.6億噸,平均綜合利用率為62.2%。其中,尾礦綜合利用量為3.3億噸,與其10.6億噸產生量比較,綜合利用率為僅為30.7%,這跟粉煤灰86.2%、煤矸石71.1%、冶煉廢渣91.8%等較高的綜合利用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有研究認為,國內金屬礦產資源在開采加工過程中,受經濟條件以及技術手段的限制,加之有用礦物的嵌布特性比較復雜、有用礦物的回收率比較低、綜合利用水平比較差等因素,最終導致了尾礦產量和回收利用率不成正比的實際情況。
同樣的,在我國礦山開采生產中,廢石的剝離量也著實驚人。通常來說,坑采礦(井下礦)每開采1噸的礦石,就會產生廢石2~3噸;露天礦每開采1噸的礦石,就要剝離廢石6~8噸。具體舉例來說,冶金礦山的采剝比可以達到1∶(2~4);有色礦山采剝比大多在1∶(2~8),最高達1∶14;黃金礦山的采剝比最高達1∶(10~14)。
環保部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傾倒丟棄的固體廢棄物量雖然比上年減少了10.3%,卻仍然達到了129.3萬噸。對礦山固體廢棄物來講,剝采比較大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
除了客觀因素以外,部分礦山企業的主觀因素也不容忽視。有的單純追求短期經濟效益,不顧及“采剝并舉、剝離先行”的行業規律,采用“殺雞取卵”的掠奪式開采方式,致使采礦量提前消耗,剝離嚴重滯后,加之原有硬件設備較為落后,研發生產人員、生產經驗、創新意識不足,以及采剝順序、方法不對路、技術含量低等因素并存,造成了目前采剝比高居不下的實際問題。
在各類情況綜合作用下,經過逐年不斷累積,我國剝離廢石的堆存總量達到數百億噸之巨,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廢石排放大國。
棄之為害大量堆存帶來隱患重重
礦山固體廢棄物大量堆存帶來各類隱患。它們在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資源與空間的同時,所產生的次生危害以及對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也時刻影響著人們。
有資料顯示,在我國礦山破壞土地的總面積中,約59%是由于采礦形成的采空區而遭到破壞的,20%被露天廢石堆占據,13%被尾礦庫占據,5%被地下采出的廢石堆所占用,3%處于塌陷危險區。這其中,尾礦和廢石堆占到了總數的38%。
以遼寧省為例,從環保部數據看,該省在2013年度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較大的省份中排名第三,占到全國工業企業產生量的8.2%,僅次于河北省和山西省。
據了解,這里現有的六大鐵礦山形成了5座大型排巖場,累計巖渣堆放總量近20億余噸,占地面積35.53平方千米;3個大型鐵尾礦庫,累計接受排泄尾礦10億多噸,占地面積6.81平方千米。
礦山固體廢棄物嚴重破壞了自然山地、林地和地表植被,使礦區及周圍塵土飛揚,粉塵遮天蔽日。說起這些,住在附近的王大爺不停地唉聲嘆氣:“以前的日子真是沒法過啊,一年到頭都不敢開窗,瞅啥都是霧蒙蒙的一片,遇到刮風下雨,不僅‘紅’水四溢,外出回來整個就變成‘泥人’了……”
遼寧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環境處副處長蔡洪春向記者介紹,過去,遼寧省礦業活動大量占用了土地資源,還嚴重破壞了周邊環境,尤其是在一些群采、濫采、礦業秩序混亂的礦區,亂采亂掘,隨意棄渣,造成了周邊土壤、水域和大氣環境污染。生態環境方面的欠賬,使全省許多地區不同程度出現了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新老環境問題日益疊加,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形勢十分嚴峻。
固體廢棄物大量堆存除了造成諸多土地利用、地質環境、生態環保等問題外,更是重大工程與地質災害的事故源。
和深圳市光明新區受納場渣土堆填體滑坡事故相類似的,發生在2008年的太原鋼鐵集團尖山鐵礦的排土場特大垮塌事故,起因就是因為排土場承載能力差,企業超排;有關部門對排土場沒有實施安全監測,對裂縫沒有采取有效措施等。這些日積月累的大量礦山固體廢棄物,成了埋在社會和百姓中間的一顆“定時炸彈”,隨時都有可能“引爆”。
用之為寶建設高效循環的綜合利用體系
礦業對環境的破壞和地球資源的日趨枯竭,致使人們越來越關注礦山固體廢物的處理和資源化。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
國土資源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節約與綜合利用既包含節約本身,又通過對共伴生、低品位、難選冶礦山資源和礦山“三廢”的綜合利用,減少對原生礦產儲量的消耗,促進“三廢”的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降低對環境的擾動,既保護與合理利用了礦產資源,又保護了生態環境。同時,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通過資源的節約與綜合利用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提供物質基礎和良好環境。
早在2014年,國家發改委聯合牽頭,在全國建設60個左右協同資源化處理廢棄物示范項目,加快城市及產業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置、資源化利用。
而對于礦山固廢物問題來說,政策層面上的大力支持是邁出高效、環保、可持續發展的第一步,科技創新才是解決問題的重要內在推手。
有觀點認為,提高我國礦石產業的集中度,維持礦業秩序,選用先進的采選礦技術,減少固廢物的產生,從源頭上解決礦山廢棄物,是解決問題的重中之重。而將礦山固體廢棄物作為“二次資源”加以利用,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則是礦山廢物產生后處理的最佳途徑。
專家指出,當前要進一步提高對尾礦等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的認識,加大資源綜合利用政策研究,要在資金和稅收等方面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加大監管力度,建設標準體系。為鼓勵采用先進適用技術,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需要實行行業準入或公告制度,必要時進行資源綜合利用企業認證。
在河北省,近年來,該省通過建立和完善節能環保技術創新、產品推廣和服務體系,積極推廣能源合同管理新模式。其中,承德、唐山、邢臺、邯鄲、張家口等地,建立了尾礦資源、冶金渣、煤矸石、粉煤灰等綜合利用示范區,基本形成集約高效、鏈條銜接、布局合理的尾礦綜合利用體系。
同樣是礦業固體廢棄物產生量大省,山西省在大同煤礦集團塔山工業園區建成了全省煤炭行業第一個循環經濟示范園區,每一種上游企業的廢棄物都是下游企業的原材料,實現了“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閉路循環。
治病良方加快工礦廢棄地復墾和生態修復
與此同時,加強工礦廢棄地復墾和生態恢復,也是有效減少礦業固體廢棄物危害的“治病良方”之一。
近年來,“復墾”和“覆綠”兩個詞頻繁出現在和土地有關的政策文件中,而且越來越具體,也越來越有針對性。
早在2012年,國土資源部就下發了《關于開展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試點工作的通知》,確定在河北、陜西、內蒙古、遼寧、江蘇、安徽、河南、湖北、四川、山西十省區開展試點,通過對歷史遺留廢棄地的復墾利用,與新增建設用地相掛鉤,合理調整建設用地布局。
2013年,國務院正式印發《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明確要大力推進廢棄土地復墾和生態恢復,支持開展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試點,繼續加大對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恢復治理的資金支持。同時,把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作為地方政府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
2014年5月,國土資源部發布《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規定》,再次從法律的層面,把礦業和土地利用聯系起來,旨在加強存量土地(工礦廢棄地)的內涵挖潛和盤活利用。
相關政策規定的出臺為各地的治理實踐指明了方向、探明了出路。
據了解,在遼寧省鞍山市,在政府投入大量資金示范帶動的基礎上,當地積極引導和鼓勵礦山企業投資恢復治理工作,礦山企業主動籌集資金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鞍鋼礦業公司東鞍山鐵礦前峪尾礦庫通過近3年的治理,投資上千萬元,將其建成了215公頃的綠色生態林地,成為鞍山東南部一道亮麗的風景;在大孤山鐵礦東山包栽植果樹5000棵,建成2公頃美麗的礦業花園。
從2000年至今的十幾年間,鞍山各礦山企業總投資3.6億元,治理面積14.5平方公里,種植樹木760多萬株。同時,當地還通過治理,在東鞍山鐵礦、大孤山鐵礦、眼前山鐵礦等礦區的尾礦庫頂部,按照農業耕種的“土層厚度、平整坡度、土地肥力、灌溉渠道”等標準平整復墾了650畝土地,種植上了玉米、黃豆等農作物,實現了“采礦贏效益、復墾贏增收”的雙贏目標。
在全國上下大力開展礦山復墾、覆綠的同時,北京、青海、四川、甘肅等省市又下發了《關于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實施意見》,提出在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尾礦庫隱患治理中引入“第三方治理”模式。
所謂“第三方治理”,是指排污者通過繳納或按合同約定支付費用,委托環境服務公司進行污染治理的新模式。業內人士表示,推行“第三方治理”模式,有利于吸納更多社會資金參與礦山生態環境治理。此外,在煤炭、石油開采等重大建設項目中,及時引入第三方治理企業開展伴隨治理服務,可有效解決項目建設過程中對礦山生態環境保護不力和修復不力的問題,避免重大建設項目成為新的污染源。
鼓足信心挖潛力,優化環境謀共贏。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考察時指出,要正確處理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在生態文明建設體質機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試,把提出的行動計劃扎扎實實落實到行動上,實現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推進。
按照“十三五”規劃建議所指出的,要堅持綠色惠民,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礦業固體廢棄物的治理之路漫漫,但保護生態環境、共享藍色天空之舉勢在必行。
國外如何處理礦山固體廢棄物?制度層面美國美國設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內政部露天采礦與恢復(復墾)辦公室,并出臺了《復墾法案》,包括開采許可證制度、分類復墾制度和復墾基金及保證金,幾乎涉及土地復墾的所有細節,且每一項都規定得非常具體,以確保土地復墾工作落到實處。澳大利亞在澳大利亞,不管是政府主管部門還是礦山企業,都十分重視復墾的科學研究和成果應用,有很多專門從事土地復墾的機構。當地法律強調公眾參與土地復墾的綜合目標控制和方案管理,對企業的復墾活動全程監控和責任追究,礦山企業隨時可能因為土地復墾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問題遭到公眾起訴及政府處罰,有效保障了土地復墾的質量成果。德國德國的《礦產資源法》更是將礦區景觀生態重建納入采礦活動的一部分,強調重建并不是將土地恢復到開采前的狀況,而是建設為規劃要求的狀況,賦予土地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新用途。《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規定》第三十二條提出“鼓勵土地使用者和社會參與對歷史遺留的工礦廢棄地的復墾”。
技術層面
在礦冶領域,世界上工業發達的國家已把無廢料礦山作為礦山的開發目標,把尾礦的綜合利用程度作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水平和經濟發達程度的標志。
其利用目的不僅僅是追求最大的經濟效益,而且還從資源綜合回收利用率、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綜合加以考慮。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學科間的互相滲透,尾礦利用的途徑越來越廣闊。國外尾礦的利用率可達60%以上,歐洲一些國家已經在向無廢物礦山目標發展。
德國德國弗蘭格尼亞石膏礦床開采過程中就采用大型輪胎式裝巖機處理粘土質覆蓋物,其運距較短,并能將剝離物及母土就近回填。復墾后的土地可用于農、林、牧、漁及修建公共設施等。捷克捷克將尾礦作為建筑材料的約占60%,現在已能利用鐵礦的尾礦制造微晶玻璃、耐化學腐蝕玻璃制品和化工管道等。保加利亞保加利亞把從尾礦中回收的石英用做水泥惰性混合料和煉銅熔劑,取得了較好的回收效益。美國美國國際礦產和化學公司綜合回收明尼蘇達州銅、鎳尾礦中的鉛,每年可獲得60萬噸鉛金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