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住渝全國政協委員抵京,準備出席即將于3日開幕的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為了參加此次全國兩會,委員們前期通過各種方式調查研究,收集社情民意,精心撰寫提案,進行了充分準備。“政協委員履職是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連續擔任兩屆全國政協委員的彭靜表示,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相關問題,深入調查研究,積極思考探索,提出問題的解決辦法是做好政協工作的必要途徑。
長江生態保護成為他們首要關注,砂石開采給長江生態造成了很大破壞,重拳打擊非法采砂、砂石資源整合重組、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實施生態保護已成趨勢。
今年全國兩會,委員們重點關注哪些問題?將提交哪些重點提案?在此對采訪部分委員并進行了梳理。
生態保護
重慶地處長江上游地區和三峽庫區腹心地帶,是全國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如何建設好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將重慶建設成為山清水秀美麗之地,是委員們關注的熱點之一。近年來,隨著國家啟動大規模基礎建設,人們對砂石骨料的重視度逐漸提升,在很多地區,人們對機制砂石骨料仍缺乏認識,采用傳統落后的方式開采的天然砂石依舊活躍在市場上。天然河道砂石開采給自然帶來了重大傷害,對人們的生活也產生了很大影響。
河道采砂(礫、卵石)影響主要可分為三個方面:對河流的影響、對水生生物的影響以及對人類的影響。對河流的影響又可細分為對河流水體水質的影響和對河流河道演變影響, 而對水生生物的影響則主要包括采砂(礫、卵石)活動對水生生物覓食場所、棲息地、繁殖場所、洄游路線等生活環境的影響, 對人類的影響主要包括由于河流水體水質的改變引起的對人類身體健康和水產養殖業的影響以及由于河流河道演變變化造成的對人類其它生產活動的影響。
超采河砂(礫、卵石)主要危害如下:
①影響防洪安全。
在河道過量采砂(礫、卵石),使河床嚴重下切,深槽迫岸,急流割腳,造成險堤險段;臨近堤岸采砂(礫、卵石),使深泓貼岸,堤身相對高度加大,岸坡變陡,極易引起堤岸坍塌,危及堤防安全;靠近河堤采砂(礫、卵石),使堤基透水層外露,造成汛期高水位,容易出現翻沙鼓水險情;靠近涵閘、泵站、擴岸工程等水利工程附近開采河砂(礫、卵石),嚴重威脅這些水利工程的安全運行和防洪功能;采砂(礫、卵石)遺留的棄渣堆體,成為新的河道障礙物,影響河道排洪防洪,容易造成局部洪水漫堤泛堤。
②影響河勢穩定。
河道在長期演變過程中,通過挾砂水流與河床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河床形態。大規模無序的非法采砂(礫、卵石)破壞了河床形態及河道整治工程,改變了局部河段泥沙輸移的平衡,引起河勢的局部變化和岸線的崩退,對局部河段的河勢穩定帶來了不利影響。如果濫采亂挖采砂(礫、卵石)量過大,且在主河道迎流部位及江心洲灘,就會引起河床下切,造成河流流勢改變、水位降低,將會影響水文觀測等工程設施的功能,降低原有工程效益的發揮,嚴重影響防洪總體規劃和區域供、灌、排體系。
③影響橋梁和通航安全。
過度采挖河砂(礫、卵石)造成河床涮深,容易造成橋梁基礎外露,甚至造成橋梁崩塌;在航道內亂采亂挖河砂(礫、卵石),破壞了航道的自然形態,改變了航道兩岸固有的河勢,使本來比較好的航道變得復雜,最終使通航受阻;采砂船打失航標,占據錨地,干擾助航設施的正常運用,影響航道正常維護;采砂船擠占航道,易發生海損事故。
“長江上游地區是整個長江流域的生態基礎和屏障。但由于長江上游地區生態環境脆弱、貧困面大、基礎設施差、人地矛盾突出,在推進生態保護和生態建設中還存在諸多困難和問題。”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政協副秘書長王濟光準備提交關于加強長江上游地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的提案,建議進一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實施生態保護地區產業投資禁投清單政策,強化投資政策分類指引、土地資源分類配置、資源分類保障和資源環境分類約束,促進產業特色發展、綠色發展和集群發展。
連續擔任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的市林業局副局長張洪,今年將持續關注長江生態屏障的建設。他建議加強長江流域的生態保護與修復,加強長江上游地區林地、森林、濕地保護,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等林業重點工程,同時加強水土流失預防和綜合治理,推進沿江消落區治理,加強礦山、水能、林業、濕地、旅游等資源開發的生態保護和修復。
發展
不少來自企業界、經濟界的委員關注經濟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企業轉型升級面臨很多具體難題,尤其對于民企而言,到底是先轉型再升級,還是先升級再轉型,這就是一個選擇的難題。”全國政協委員、隆鑫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涂建華表示,他將針對民營制造企業轉型升級難,提交提案,呼吁國家設立專項基金扶持有條件的民企進行“數字化工廠”的建設,以智能制造裝備、智能制造系統、智能制造服務為核心,幫助企業更快更好地轉型升級。
“經濟增長以投資拉動為主,但投資效率不高;研發投入不足,創新要素集聚能力不強;經濟產出效應不高,稅收收入偏低;收入分配不合理,制約了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全國政協委員、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溫濤就突破制約西部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瓶頸提出提案,建議精準實施產業政策,同步提升經濟增長的“量”與“質”。
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讓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是政協委員關注的熱點。很多委員準備就食品安全、扶貧、教育、醫療、養老等問題提交提案。
教育是全國政協委員、重慶第二師范學院院長杜惠平今年的關注重點。他說,教育歷來受關注,今年他將提交關于進一步完善定向師范生政策的建議,希望通過定向師范生政策,能夠緩解農村尤其是偏遠艱苦地區義務教育階段教師資源緊缺的問題,為充實相關區域教育力量、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發揮作用。同時他也建議今后學校可考慮通過教師再進修計劃,推動學校教師素質和能力的提高。
“部分地區城鄉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不均衡,影響了城鄉教育公平與質量。”全國政協委員、民盟重慶市委副主委黃燕蘋作為新委員,提出了進一步推進城鄉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建議,呼吁要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農村學校信息化建設的政策經費傾斜力度,以共享為重點,加強數字教育資源建設和使用。
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政協副秘書長劉文賢今年提交了一份關注老百姓民生的提案,呼吁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斷創造美好生活的今天,構建新時代孝老敬老的社會環境。他建議國家要加大對人口老齡化國情的宣傳教育力度,把孝道文化納入全體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的同時,應通過立法的方式,將關于孝道和敬老的規定和做法上升為法律規范,用法制的力量保證和促進孝老敬老的傳統道德文化的全面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