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一個永不過時的話題,一個事關興衰的動力源。
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中國如果不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新舊動能不能順利轉換,就不能真正強大起來。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發出“跑出中國創新‘加速度’”的動員令。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十二次黨代會亦把“創新驅動”擺在三大戰略之首,集眾智匯眾力加快寧夏轉型發展。
走進企業
寧夏天地西北煤機有限公司是國內最大的井工礦用帶式輸送機生產制造企業,見證了寧夏煤炭工業發展的風雨歷程。近年來,公司R&D(研發)投入不足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公司R&D經費支出總額從2015年的1257萬元,降至2017年的800萬元。
如何讓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如何解決科技型企業研發能力薄弱、技術水平低、創新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
代表建言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也是創新投入的主體。”許寧代表說,隨著寧夏科技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相繼出臺,科技創新的能力建設和氛圍營造效果將逐步顯現。R&D投入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約束性指標,2017年寧夏R&D投入強度達到1.02%,再創新高。
許寧代表建議,要加大創新投入力度,建立穩定支持科技創新的財政投入增長機制,健全創新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創新科技投入方式,構建靈活有效的科技投融資機制,激勵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基本形成財政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金融、風險投資等多元化的投資結構,確保到2020年全區R&D投入強度達到2%以上。
“在企業創新主體作用發揮上,讓企業在科技創新大潮中當主力、唱主角。”楊玉經代表建議,要把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全面向科技型企業傾斜,釋放政策紅利,讓正在創新的企業充滿“獲得感”。他表示,銀川市在科技投入上,優先保障和合理安排財政科技支出,確保年均增長20%以上,到2020年R&D投入占GDP的比重達到3%;用足用活國家促進科技創新各項政策,以每年2億元科技創新投資基金為引導,大力發展風險投資、天使投資,探索股權、互聯網眾籌、知識產權質押、科技保險等新型融資,撬動金融資本支持“雙創”,激發“雙創”活力,催生“新經濟”裂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