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礦業權活躍指數①監測分析成果顯示(如下圖),我國探礦權、采礦權季度活躍指數自2013年四季度達到峰值以來,受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及全球礦業低迷影響,總體呈震蕩下行走勢。2018年一季度,探礦權、采礦權活躍指數走勢出現分化,探礦權活躍指數延續了2017年四季度以來的回落走勢,繼續下行跌至近6年來最低值,而采礦權活躍指數則止跌反彈。具體來看,一季度全國僅競爭出讓探礦權16宗,與去年四季度環比減少61.9%,主要為電石用灰巖(8宗)、礦泉水(3宗)、地熱(2宗)等非金屬和水氣礦產,金屬探礦權出讓幾乎停滯。轉讓探礦權32宗,環比減少11.1%。全國競爭出讓采礦權143宗,環比增長43%,主要為建筑石料用灰巖(42宗)、建筑用砂(18宗)、磚瓦用頁巖(17宗)等砂石粘土礦。轉讓采礦權141宗,環比增加0.7%。

我國探礦權、采礦權季度活躍指數走勢圖(2012-2018)
具體分析,在全球勘查投入出現回升情況下,一季度我國探礦權活躍指數繼續走低,主要是受生態文明建設深入推進、中央持續加強環保督查、自然保護區內礦業權清理退出、地方礦業權出讓收益配套政策還不完善等政策方面因素影響。采礦權活躍指數反彈則主要因為建筑用砂石粘土采礦權出讓數量的增加,這與我國實體經濟企穩向好密切相關。預計短期內受自然資源管理機構改革、保護區內礦業權清理退出及礦業權出讓收益政策有待持續完善等因素影響,我國探礦權活躍指數將持續處于低位,而采礦權活躍指數受我國實體經濟增長驅動則有望持續反彈,但在生態保護優先和經濟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上升空間仍然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