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重慶市渝北區獲悉,近年來渝北區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積極推進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工作,按照“宜農則農、宜建則建、宜林則林”的原則,積極打造銅鑼山礦山公園,取得了顯著成效。銅鑼山礦山遺址先后成功獲批市級礦山公園、第四批國家礦山公園建設資格,這標志著渝北將再添一張獨具特色的亮麗名片。

行走在春日的暖陽里,走進位于銅鑼山南段中部的銅鑼山礦山遺址,這片曾經千瘡百孔的山頭,有了別樣的風景:遺留的41個露天礦坑高度集中,呈“串珠狀”鑲嵌在銅鑼山槽谷區域內,礦坑四周絕壁環繞,中間有一潭小湖,水面碧藍澄澈,著實引人入勝。
礦山開采,遺留下累累“傷疤”
“銅鑼山曾是重慶重要的灰巖采石基地,高峰時期,這里的采石場超過百家,年產值數億元。石船鎮石壁村位于銅鑼山內,灰巖開采業曾紅極一時,是當地許多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據區國土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銅鑼山的采石歷史可追溯到明清時期,20世紀末,重慶直轄市的確立帶動西南地區建設的迅猛發展,使得市場對石灰巖礦的需求量異常巨大,大大小小的采石場沿著銅鑼山遍地開花,高峰時期礦山規模達到上百家。由這里開采出的碎石和水泥建成的橋梁隧道、高樓大廈、道路工廠等數不勝數,為城市發展建設作出了卓越貢獻。然而,礦產資源開發帶來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也使當地原有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引發了田地損毀、植被破壞、粉塵飛揚、道路坑洼、廢坑絕壁等一系列問題。
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2007年,重慶市政府發布了《重慶市“四山”地區開發建設管制規定》,渝北區響應號召,至2012年底,區內礦山碎石開采工作全部停止。然而,礦山開采的“傷疤”卻依舊隱隱作痛,生態環境破壞、安全隱患突出,土地利用率低下、居民就業艱難……銅鑼山急需進行生態修復、產業轉型。
2013年,渝北區啟動銅鑼山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項目前期工作,力求恢復當地的生態環境與耕地。“在治理過程中,我們堅持把治理與土地綜合利用有機結合,實現了消除隱患、生態修復、景觀再造與土地開發利用的有效融合。”區國土分局相關負責人說。環境恢復后的礦山遺跡逐漸脫變為美景——采礦形成的41個露天礦坑呈珠狀鑲嵌在銅鑼山間,其中10余個礦坑因雨水匯集沉淀,形成了坑塘湖,湖水終年碧藍澄澈、明麗見底,隨著光照變化、季節推移,呈現不同的色調與水韻,不乏有“七彩池”“心型池”等景觀。
環境恢復,生態美景入畫來
“渝北銅鑼山國家礦山公園,堪比九寨的絕美的公園!”機緣巧合,愛好攝影和探險的市民無意間發現了這里的美景,并將照片發至網絡社交平臺,“重慶九寨溝”開始走紅于網絡,吸引大量游客自發前來一睹美景,客流量高達2000人/日。不久,銅鑼山礦山遺址被納入國家旅游局評選的《2017年全國優選旅游項目目錄》。
在對礦山進行修復治理的同時,深入挖掘其資源優勢,促進產業轉型,不是一樣可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為此,渝北區設立了一個目標:把銅鑼山礦山區域打造成為“國家級礦山公園”,通過修復治理重塑綠水青山,區域經濟轉型發展生態農業園、建設礦山園,整合周邊旅游資源打造主城區都市生態旅游新地標,逐步實現“綠在山中、山在園中、園在城中”三步蛻變。
2015年,銅鑼山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項目正式啟動。“為了使項目順利推進,渝北區成立專項治理辦公室,全程跟蹤項目施工進度,實行現場辦公,第一現場指揮協調、第一時間處置問題。”區國土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積極開展綠化、道路建設、坡面清除危巖、農業開發利用等綜合治理工作的同時,加大社會資金引進力度,鼓勵社會參與,恒大、華誼兄弟、魯能、保利、海航、融創、香港置地等知名企業先后對礦山公園進行實地考察,均對參與礦山公園建設表現出濃厚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