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三峽大壩時指出:“大國重器必須掌握在自己手里。要通過自力更生,倒逼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你也許不知道,就在總書記視察三峽的畫面中,就有中信重工制造的紅色雙向門式啟閉機等裝備。
在三峽工程中,除了研制生產兩臺雙向門式啟閉機之外,中信重工還承擔了三峽升船機同步提升系統靜動態響應特性的實驗研究,承擔了升船機驅動系統關鍵零部件齒條、齒輪和螺母柱的試驗件研制任務,為三峽升船機這一世界上規模最大、技術和施工難度系數最高的升船機的設備選型和生產發揮了重要作用。
建功三峽大壩,中信重工人有著無上的驕傲和自豪。“大國重器必須掌握在自己手里!”總書記的殷殷囑托,也一直被中信重工這個共和國長子企業積極踐行著。
中信重工的前身為洛陽礦山機器廠,是“一五”期間國家156項重點工程之一。1993年底并入中信集團,2008年改制成為中信重工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7月在上交所掛牌上市。歷經60年的建設與發展,中信重工已成長為國家級創新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中國最大的重型裝備企業之一,被譽為“中國工業脊梁,重大裝備搖籃”。
作為中國重型裝備制造業的領軍者,在服務國家重大工程、重大項目建設上,中信重工始終彰顯著作為共和國長子企業和大國重器的責任、使命和擔當。
2017年5月,我國首架國產大飛機C919成功首飛,舉國振奮。承載著國家和民族使命的C919大飛機,填補了我國在大型客機領域的研制空白,預示著中國在航空制造領域取得了量變到質變的跨越。
而這架大飛機所穿的世界上最好的鋁合金外衣,就是由中信重工參與研制的世界先進的12000噸鋁合金板材張力拉伸機生產。
在國家首艘國產航母上,中信重工實實在在地拉起“生命線,為其艦載機的起降和回收系統提供了重要配套件;從遨游太空的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一號,中信重工連續11次為神舟系列飛船提供逃逸倉系統鍛件;為中科院研制并生產了電子對撞機譜儀機械系統,為中國原子能科學院研制并生產了強流質子回旋加速器……
伴隨著我國制造強國、質量強國和科技強國建設的腳步,中信重工以戰略引領發展、創新驅動發展、價值提升發展,依托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首批企業“雙創”示范基地建設,發揮雄厚的研發優勢和制造優勢,一次次創造著中國制造的新傳奇,更讓中信重工制造走出國門、走進世界制造的舞臺中央。在不斷追逐中國制造強國夢的同時,也在不斷推動著企業的高質量發展。
通過品質提升、綠色發展、智能升級、服務轉型和海外拓展“五措”并舉,中信重工著力打造回轉裝備、提升裝備、礦用磨機、破碎裝備、輥壓裝備、超細粉裝備等六大核心產品,持續鞏固和提升重型裝備制造的核心競爭優勢,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裝備已覆蓋澳洲、北美、南美、歐洲等高端市場。
順應新技術和產業變革新趨勢,中信重工著力打造的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節能環保裝備、國防裝備等戰略性新產業、新業態,已成為企業新的利潤增長點。“傳統動能+新動能”雙輪驅動,成效日益凸顯。
借助“一帶一路”國家倡議的實施,中信重工國際化步伐呈現“加速度”,構建起了研發、營銷、生產、服務四大功能的國際化發展布局,形成了成套、主機、備件、服務四大全球化服務領域,產品服務已覆蓋 “一帶一路”沿線36個國家和地區,在國際上叫響了中信重工制造的金字招牌,彰顯了中國裝備制造的良好形象和強大實力。
60多年的創業、創新、創造,中信重工積聚起了豐厚的品牌實力。2016年以來,先后獲評國務院首批認定的全國“雙創”示范基地,成為首批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榮獲第四屆中國工業大獎、第二屆中國質量獎提名獎,有5個項目相繼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和國家科技發明一、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