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根據自治區高技能人才培養計劃,到2020年,將結合自治區推動新型工業化、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需要,依托企業和技工院校建設30個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100個技能大師工作室。
目前,全疆共有77個國家級、自治區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專業涵蓋冶煉、機電、能源、化工、建筑、紡織、服裝、食品以及少數民族傳統技藝等十幾個行業,共培養高技能人才8.58萬人,其中技能大師工作室為企業培養高技能人才5032人,為自治區培養高技能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傳承、創新、發展等視角,展現技能大師工作室在培養高技能人才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今日推出《“藍領匠人”的堅守和創新》。

朱國強(左三)正在和團隊交流技術創新中的問題。
“工匠精神不只是精于細節的執著,更需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與韌性,成為企業發展的后盾。”這是李春超經常說的一句話。
從業近20年,李春超以匠人之心對待生產技術難題,從一名普通工人成長為一名技能大師,現任新疆圣雄氯堿有限公司電氣儀表車間任副主任,他還成立了電氣創新大師工作室。
激發有效投資、降低企業運營成本、促進提檔升級、鼓勵技術創新、推動轉型升級……當前,新疆工業經濟呈現的積極因素,正匯聚起構建現代化工業體系的強大動力,而這一切離不開“新疆工匠”的堅守和創新,技術型“藍領匠人”已逐漸成為企業技術革新的主力軍。
“藍領”匠人助力企業科學發展
5月29日,在企業生產車間里,面對眾多復雜的電氣問題,李春超又在記錄數據,絞盡腦汁解決問題。
一直以來,對于李春超來說“尋找問題、發現問題、糾結問題、解決問題……”就是他的日常工作。
“碰到解決不了的問題,先想辦法優化,再想辦法解決。車間一旦停止運轉,就會造成企業巨大的經濟損失,而我們作為技術人員承擔的責任更大。”李春超說。
為此,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李春超每天都會花大量時間對設備進行控制、調試,檢查設備運行情況,并在本子上記錄下運行數據。
李春超說:“以前車間產線總是‘停車’,有些產線一個月‘停車’能超過20次,設備運行不穩定非常影響生產,我們就將設備進行了改造。”
自2015年起,李春超同幾名技術骨干說干就干,想辦法先后完成10KV全廠設備綜保保護定值的重新計算及整定、完成部分軟啟動器及電器元器件的改造、完成部分高壓電機終端電纜頭的重新制作等工作。
因成功減少、避免“停車”次數,李春超及電氣創新大師工作室的技術骨干為企業創造間接經濟效益超3000余萬元。
今年,李春超還計劃以工作室為平臺,加強修舊利廢和進口設備自主維修,全面開展節能降耗工作,降低設備運維成本和生產運行費用,全年節約費用預計50-100萬元。
“我希望自己是一名敢于擔當的城市工匠,視企業振興為己任,以產業報國為理想,在助推中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中貢獻一些微薄之力。”李春超說。
專利達人創新詮釋工匠精神
和李春超一樣,朱國強也是一名“藍領”匠人,更是一名“專利達人”。
今年49歲的朱國強是新疆伊吾廣匯礦業有限公司機電管理部副部長。除了管理,朱國強做的最多的是技術攻關、發明專利。
一個夢想的發芽,源于小時候接觸的事物。朱國強告訴記者,因父親是一名汽車司機,車出現故障都是父親自己動手修,所以這個“自己動手”的動作便印在他腦海中,讓他在日復一日動手操作中成為一名“專利達人”。
“小時候看父親在修理汽車,我覺得挺好玩,便產生了興趣,這個興趣一直伴隨我,學習機電一體化專業后,我就決定一輩子跟機械設備打交道。”朱國強說。
鉗工、鈑金工、維修工……自朱國強1990年參加工作以來,他幾乎把所有工種都干了一遍。技能純熟后,他并未止步,而是將工作與創新結合,改進、創新了一系列設備,并成立“國強創新工作室”。
“有些設備運行成本高,我就想嘗試能不能用掌握的技能生產出實用型產品。”朱國強舉例道,“在生產中使用的降塵系統噴嘴為銅,供貨周期長,從國外進口單價為368元。我們自行加工的鋁制噴嘴,綜合費用50元,雖然兩個鋁制噴嘴使用壽命等于1個銅制噴嘴,但相差價格為268元。”

朱國強正在檢查設備
不僅如此,近年來,朱國強還拿下了密封防塵甲帶給料機、PVC管接頭制作設備、降塵噴嘴、棒條動篩板等國家專利技術。
“其實每一項專利技術都不容易,需要團隊配合和反復論證,很多問題需要大半年時間才能攻克。”朱國強說。
即便這樣,朱國強仍然樂此不彼,2017年,朱國強申報了六項專利技術已基本獲批,今年上半年朱國強又申報了五項專利技術。
朱國強說:“藍領工匠不代表因循守舊,更應與創新緊密結合,要深刻理解、發揚工匠精神,為企業貢獻價值,為社會貢獻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