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聞邦椿,東北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振動利用工程學科主要奠基者。
1930年9月29日出生于杭州,1951年考入東北工學院機械系。
國際機器理論與機構學聯合會(IFT·MM)中國委員會委員,國際轉子動力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亞太振動會議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振動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
曾任第六、七、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三、四屆機械工程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振動工程學會理事長,《振動工程學報》主編等職。
曾獲國際科技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5項,省、部級一、二等科技獎10余項。
在東北大學的校園中,每當一位88歲高齡的老教授出現,總是能夠收獲學生們尊敬的目光。
這位老人精神矍鑠、耳聰目明,走路無需別人攙扶,說話時更是思維敏捷、侃侃而談,歲月在他身上似乎只改變了他的外貌,而他的精神與內心世界卻隨著時間而更加豐盈。
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聞邦椿,東北大學機械工程學科的領頭人,我國振動工程領域的開拓者,我國機械行業的著名專家。
風華正茂時罹患淋巴結核
很多人并不知道,為遼寧工作了一生的聞邦椿,其實出生在浙江的一個理工科世家。
聞邦椿的父親聞韶畢業于杭州測繪學堂,是一位大地測量高級工程師,叔叔聞詩是北京大學物理系高材生,并在法國南錫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從小,聞邦椿就對理工科產生了極大的熱情,不僅制作了活塞可以運動的木制蒸汽機模型,還修好了家里沉睡多年的兩座掛鐘。這種在機械領域的獨特天賦,為聞邦椿確立了攻讀理工專業的意向。
就在一切都順風順水的時候,一場疾病悄悄地向這個年輕人襲來,改變了他的命運軌跡。
1947年,17歲的聞邦椿患上了淋巴結核。在當時,淋巴結核是一種嚴重的傳染性疾病,聞邦椿的患病讓他的高中學業不得不斷斷續續休學了一年。
1949年5月,聞邦椿的家鄉溫嶺解放,南下的第三野戰軍急需補充有文化的青年,病情有了好轉的聞邦椿和同班三十名同學響應政府號召,參加21軍文化干部訓練班。在此期間,他學習了政治經濟學、新民主主義論、中共黨史等課程,并且在學習結束時被評為“學習模范”。他的社會認知和政治覺悟有了質的提高,開始認識到“一個人應該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作出貢獻,要將自己的發展與國家的需要緊密結合起來”。
考入東北工學院
感受現代科技的神奇力量
然而不久后聞邦椿的頸部淋巴結核復發,他不得不于1950年12月復員回鄉。
對于一年多的軍旅生活,聞邦椿曾回憶:“在我的人生道路上,這樣一段十分難得的經歷,使我獲得了在其他的社會經歷中難以得到的寶貴的精神財富,這也是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退伍回鄉的聞邦椿曾幫助當地政府做一些文化工作,家庭也曾考慮他的身體狀況策劃讓他就任小學教師,但他最終還是回到了臺州中學繼續完成學業,并于1951年夏順利考入東北工學院機械系。
在東北,聞邦椿開始了他人生中另一段重要而悠長的歲月。
大二時候,聞邦椿的頸部淋巴結核復發,并已發展到大腿根部,病情非常嚴重。幸運的是,新發明的結核病特效藥——鏈霉素恰在此時開始臨床使用。盡管價格十分昂貴,學校衛生所還是不惜代價,將該藥用于聞邦椿的治療,很快治愈了他的頑疾。
這件事對聞邦椿的觸動很大,一方面,他感受到科技的神奇力量;另一方面,他也十分感恩于學校的關懷,暗下決心要努力學習科學技術以作回報。
著書立說
奠定在“振動利用工程”領域地位
擺脫了疾病的聞邦椿,開始全心投入學業。
他在東北工學院的校風和學風很好,個人學習也十分努力,大學四年他成績優異,1955年畢業時,成為被學校選留的八名研究生之一。1957年聞邦椿以研究生畢業考試五門全優的成績獲得畢業文憑并留校任教。
留校后,聞邦椿立即參加到系里的教材編寫工作中。宮榮章主編的《選礦機械》中,他負責該書《概論》等章節的撰寫。宮老師對其工作多次予以盛贊:“《概論》概括了全書的主要內容,思路清晰,敘述系統,使人容易了解和掌握選礦機械的概貌。”“聞邦椿同志具有很強的組織課程內容的能力,是一位很有發展前途的年輕教師。”
從1970年開始,以多年科研和教學的積累為基礎,聞邦椿開始著述《振動機械的理論和應用》一書。這本積年之作奠定了聞邦椿教授在“振動利用工程”領域的學術地位,也為創建“振動利用工程”新學科創造了條件。
此后的幾十年間,聞邦椿在學術上不斷取得成就,獲得了第36屆國際發明博覽會上獲“尤里卡”金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等。到20世紀90年代初,已形成振動利用工程、振動同步理論、工程非線性振動和轉子動力學等多個研究領域。由于在科研中作出的突出成績,他于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1993年更名為院士)。
在東北大學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他培養了二百多名該方向的博士和碩士研究生。2004年,在其推動下,振動利用工程專業委員會在中國振動工程學會下成立。振動利用工程由此成為極具發展前景的一門學科。
科學方法論
源于不斷的總結與創新
讓聞邦椿幾十年仍舊念念不忘的,是大學時讀到的一本書《邏輯學》。
“現在回想起來,正是當初自學了邏輯學,分析和研究各門學科的內在規律和各學科間的相互聯系,掌握了一套科學的學習方法。由此也可以說,大學的系統學習為我日后的成功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力量,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和科學研究工作為我打下了良好基礎。”聞邦椿總結說,“我也因此成為了一個善于利用各種方法、善于梳理總結的人。”
因此聞邦椿堅信,這些啟發了他,讓他走上便捷通道的方法論,應該被總結出來,讓更多的年輕人知道,讓更多人有機會獲得借鑒。
于是聞邦椿將自己的晚年研究投入方法論之中。“科學方法論可以應用于產品研究開發和設計、系統化科學實施、創建新產業和新事業、規劃制訂等,適用于做人、做事、做學問的任何領域。應該盡最大努力將科學方法論的體系和規則應用于科學研究、創新創業、做人做事等各種工作中,同時在推廣過程中應該采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即采用專家系統,使科學方法論真正成為指導一切工作的利器,使它成為一把開啟成功之門的鑰匙。”聞邦椿告訴記者。
2004年,聞邦椿受聘為東北大學“重大機械裝備設計與制造關鍵共性理論與技術”“985工程”創新平臺的首席教授,他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現代產品設計方法體系,2010年主編六卷本《機械設計手冊》時,將上述設計方法體系融入手冊內容中,該手冊后來獲得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耄耋之年不忘創新
再次以總結方法照亮別人
如今,聞邦椿已經出版了一系列關于方法論的書,如《創新創業方法學》《實用科學方法論》《產品設計方法學》《學術論文撰寫方法學》《頂層設計原理 方法 應用》以及適用于從小學生到博士生的《方法論淺談》等。
“人的一生時間有限,與其花在玩手機等荒廢時間上,比如花在思考和總結上面。”在聞邦椿看來,正確得當的方法論可以讓一個不太聰明的人變得聰明。
“方法論可以用在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的,都可以總結出方法的。”聞邦椿設想,今后可以在一些城市設立對“缺乏做人、做事經驗”的人進行診斷和治療的“服務中心”,幫助他們找到更快、更好的做事方法,以使他們步入良性的軌道。
如今,88歲高齡的聞邦椿,依然健康、健談,會用電腦和五筆打字。每天他按時到辦公室工作,正在寫作《課堂講授方法論》《課程學習方法論》,孜孜不倦地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化為文字介紹給更多的人。
“總結與創新,永無止境!我已經出版了80本書,我的目標是出到100本書,成為理工科里出書最多的院士。”說到這里,聞邦椿愉快地笑了,臉上的每一條皺紋都漾出活力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