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伴隨著新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新建、改建、擴建和拆除產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在很多發達國家,建筑垃圾資源化率已經高達95%。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再生利用尚處在探索階段,資源化率僅為5%。數據顯示,2020年建筑垃圾預計將達50億噸左右,市場潛力十分巨大。
快速的城鎮化進程,不僅為城市帶來了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更帶來了數以億計的建筑垃圾。城市要健康可持續發展,建筑垃圾的處理已經成為一個無法回避的難題根據國家工信部的統計數據,“十二五”期間,我國建筑垃圾產量達到15億噸,但利用率不到5%,遠低于德國和日本的90%、英國的80%和美國的70%,這不僅產生了巨大的環境負擔,更造成嚴重資源浪費。
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建筑垃圾的產量占城市垃圾總量的30%-40%,早在2014年我國建筑垃圾產量達到15億噸以上,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城鎮化進程加快,建筑垃圾增長速度也越來越快,預計到2020年達到峰值。
根據另外一則數據,我國建筑垃圾每年產生約18億噸,到2020年將達到26億噸。2017年建筑垃圾產量已經達到了23.79億噸,較2001年的3億噸增長了將近7倍之多。
以2017年近24億噸來說,其中進行資源化利用的僅為 11893 萬噸,利用率僅為 5% 左右,不難看出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回收資源再利用面臨的窘境。一枚硬幣有兩面,挑戰有時候往往也意味著機遇。
有研究表明,每利用1億噸建筑垃圾可以生產標磚243億塊、混合料3600萬噸,減少占地1.5萬畝,節煤27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30萬噸,新增產值84.6億元。同樣以2017年近24億噸來看,按照每噸處理費用30元測算,2017年全國建筑垃圾處置空間有714億元。
根據市場測算,2017年我國建筑垃圾處理市場的體量已經超過800億元,相較于2010年400億元,翻了一番,8年內的平均增長率超過10%。如果維持現有的增長率,到2020年,我國建筑垃圾處理市場規模可以輕松突破1000億大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