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咸陽中部“旱腰帶”地區承擔著西安、咸陽及周邊地區所需的大部分建筑石料用灰巖供給。由于“一帶一路”、關天經濟區、西咸新區等戰略的實施,部分重點建設工程,如禮泉東莊水庫、旬銅高速公路、西銀高鐵線、西成高鐵線、西平鐵路復線,以及周邊地區的民生建設,需大量的建筑石料用灰巖。
陜西省咸陽市人民政府印發《咸陽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明確:
2020年,將建筑石料用灰巖年產量控制在4000萬噸,全市礦山總數控制在39個以內。
建筑石料新建礦山最低開采規模100萬立方米每年,建筑石料保留或技改整合礦山最低開采規模50萬立方米每年。
砂石礦山最低服務年限原則上不低于10年。技改、整合礦山服務年限根據其保有資源儲量和最低開采規模而定。
《規劃》指出,2015年,咸陽全市開發利用的礦山企業:建筑石料用灰巖40個,建筑用砂13個;其中,建筑石料用灰巖3.5萬噸每年,原因是2015年建筑用石料灰巖礦山由于治理整頓基本未開采。
《規劃》對砂石行業作如下主要規定:
2020年目標
開發總量調控目標建筑石料用灰巖4000萬噸。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利用效率明顯提高。礦山總數減少30%,大中型礦山占比達到30%。
通過對礦山地質環境3個重點治理區和4個一般治理區的整治工作,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面積1600公頃,新建和生產礦山得到全面治理。
最低開采規模
建筑石料新建礦山最低開采規模100萬立方米每年,建筑石料保留或技改整合礦山最低開采規模50萬立方米每年。
重點礦種礦山規劃最低開采規模

規劃依據
按照陜西省政府辦公廳《關于深入開展開山采石專項整治切實加強采石場管理的通知》(陜政辦發[2015]4號)、咸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咸陽市中部“旱腰帶”地區開山采石專項整治和環境治理恢復工作方案》(咸政辦發〔2014〕111號)文件精神,劃定咸陽中部建筑石料集中開采區。區內嚴格實施《咸陽市中部“旱腰帶”地區開山采石專項整治和環境治理恢規劃》(2015—2020年)。組建現代化企業集團,實現礦產資源向優勢企業流轉,不斷提高礦業集中度和規模化水平,建設一個綠色環保的建材產業園。通過對園區已有礦山進行關閉、調整、整合重組,設置建筑石料用灰巖采礦權13個。
加強監管
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建立砂石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和耕地保護等方面的規章、制度,把砂石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納入法制軌道,加強執法監督、檢查力度。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區劃分
省規劃重點治理區:淳化-涇陽建筑用石料開采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區;
市級規劃重點治理區:咸陽市中部建筑石料開采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區。
積極發展綠色礦業
力爭完成50個大中型礦山的綠色礦山建設,新建大中型礦山按照綠色礦山標準建設,小型礦山按照綠色礦山基本條件進行規范管理。建成1個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
研究制定有利于綠色礦山建設的資源配置制度。在資源配置和礦業用地等方面向達到綠色礦山標準的企業實行政策傾斜,依法優先配置資源和提供用地,鼓勵企業做強做大,積極為繁榮地方經濟做出貢獻,建設和諧礦區。
加大財政專項資金的支持力度。加強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等財政專項資金向綠色礦山的傾斜和支持力度,鼓勵和支持礦山企業做好資源綜合利用、環境保護等相關工作,不斷提高發展水平。
逐步完善稅費等經濟政策。全面落實資源綜合利用、礦山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等已有優惠政策。建立和完善資源綜合利用等稅費減免制度,通過資源稅費改革和稅費減免,形成礦山企業資源消耗的自我約束機制。
加強政策引導。鼓勵礦山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和技術攻關,研究制定鼓勵、限制、淘汰技術目錄,鼓勵采用先進技術、工藝和裝備,逐步淘汰落后產能,提高資源開發利用、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的水平,滿足綠色礦山建設的要求。
小結
咸陽市是西安、咸陽及周邊地區極為重要的砂石骨料供應基地,近年來,由于環保風暴、礦山整治等因素,砂石開采量大幅下降,成為西安及周邊砂石骨料暴漲的重要推動因素。隨著咸陽市4000萬噸建筑石料用灰巖礦的規劃并開采,將大大緩解周邊砂石骨料短缺現象,西安乃至陜西地區砂石骨料價格也必然會回歸到合理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