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汾西礦業瞄準建設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礦山目標,將“智慧礦山”作為集團層面的一項重大戰略詳細安排部署,明確了“未來三年實現12座生產礦井全部建有至少一個自動化綜采工作面”的規劃目標,制定了《智能化礦井建設總體規劃方案》和《標桿礦井達標建設方案》,決心利用2-3年時間,打造一批“裝備優、用人少、效率高、效益好、安全有保障”的現代化礦井。
信息化,添活氣!
“我們雙柳煤礦要全力打造‘行業一流信息化礦山’,實現突出礦井‘采掘自動化、通風調控智能化、機電硐室無人化、運輸系統集控化、排水系統自動化’的安全高效信息化標桿礦井。”該礦礦長李立介紹了他們近期打造“智慧礦山”的方向。
今年以來,雙柳煤礦充分利用4G網絡系統,實現礦井管理信息化、可視化。他們對井下車輛定位系統全面推廣,將定位卡安裝在礦車上,通過4G網絡實時上傳車輛位置,利用后臺監控和手機APP,實時跟蹤車輛的活動路線,便于車輛的調度和管理。通過實行瓦斯鉆孔和探放水鉆孔施工可視化管理,在工作面前方和鉆場內安裝帶WiFi的防爆攝像儀、熱成像攝像儀,通過4G網絡實時監測鉆場打鉆情況,地面監控后臺實現鉆孔退桿時實時監控,堵塞漏洞,達到減人提效的目的。
與此同時,雙柳煤礦還在安全監管雙預控可視化信息化的建設上做文章,基于4G網絡建成地面智能化雙預控安全信息系統,為安全管理人員和安全檢查工配備煤礦井下防爆智能手機,從而實現安全督查信息化、可視化。明年年初,該礦將實現無極繩絞車運輸可視化;主提升系統巡檢智能化;變電所無人監測智能化。
自動化,省力氣!
水峪煤業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大力開展自動化建設工作,逐步實現企業安全高效高質量發展。面對傳統人工放頂煤工藝落后、效率低等問題,近期水峪煤業結合工作實際,積極與科研單位合作,在61119工作面開展自動化放頂煤研究,重點克服煤矸識別、電液聯動等技術難題,研究成功后,實現了回采工作面放煤過程的自動控制,擺脫放煤過程中對人的依賴,大幅提高放煤效率。
與此同時,該礦針對設備傳動系統效率低且設備維護繁瑣等問題,對井下傳動設備進行改裝,研究應用變頻器和智能永磁直驅系統,減少減速機、液力耦合器等機械傳動環節,大大提高了系統整體效率,減輕了日常的維護工作,系統運行成本大幅降低。
加強井下變電所、壓風、注氮、排水、架空行人裝置等無人值守改造工作,實現局部通風機集中控制改造,讓更多的職工從“臺前”轉到“幕后”工作,通過數據操控平臺,完成礦井安全生產的各項工作任務。
下一步,水峪煤業將繼續緊緊圍繞“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的發展戰略理念,加快聯控聯動、遠程集中控制、無人值守和采掘自動化等技術裝備的應用。積極對自動化和智能化綜采工作面設備尺寸、選型、配套等進行實踐論證,加裝采煤機慣導系統、工作面安裝集中控制系統、建設地面監控系統等,從而實現自動化工作面,水峪煤業礦長梁文明說。
智能化,有底氣!
柳灣選煤廠率先把工業數據中心引入智能化選煤廠的建設中。利用先進的企業云平臺,搭建智能化選煤廠的數據平臺,實現控制平臺與管理平臺的和諧統一。使用虛擬平臺技術,使平臺的部署更快捷、高效和安全。采用多重冗余技術保證數據的可靠性和完整性,為大數據分析和利用,提供了前提和保障。
進入柳灣煤礦選煤廠IDC(工業數據中心)平臺,現有的生產集中控制系統、加壓過濾機控制系統、電量計量分析、視頻監控、皮帶秤計量、電機綜合保護等原來各自獨立的控制系統全部納入數據中心運行,形成了全廠各類控制子系統的全面集中控制。這一功能的實現,不僅減少了原來對各系統上位機的維護工作及維護費用,也避免了由此而導致的生產影響。同時,進入IDC的各子系統或單臺設備數據,通過配套建設的工業WIFI系統,利用Ipad、手機等移動客戶端方便地進行分享。“下一步,我們將以智能化礦井建設為抓手,從井下工作面到地面洗選系統,從部分到整體在新技術應用、裝備提升上下功夫,實現科技手段與礦井生產的有機結合。同時致力于培養一批青年科技人才,以智能化創新驅動煤炭開采及洗選加工向少人化、無人化轉變,全力提升礦井管理水平、改善工作環境、提高效益和效率,實現安全高效生產。”該礦礦長崔瑞軍說。
對于煤炭行業來說,打造“智慧礦山”、推進礦井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已成為煤礦行業發展的大勢所趨。當前,汾西礦業順應歷史潮流,緊跟時代步伐,牢牢抓住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帶來的機遇,加快信息化、智能化發展步伐,推動煤炭主業提檔升級、轉型發展,奮力走出一條生產規模化、裝備現代化、資源利用高、環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經濟效益好的新路,努力打造生產高效、管理協同、綠色經濟的智慧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