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過程中排出的含碳量較少的黑色廢石——煤矸石,能做什么?“用煤矸石做的陶粒,可以填充在墻板里、做無土栽培、過濾水體,還能用于高層建筑和橋梁,用途廣著呢! ”淮南東辰集團陶粒項目研發負責人姚軍說。
12月15日,在淮南市潘集區,一條長達55米的煤矸石陶粒回轉窯輕緩地轉動著,原本形狀不規則的煤矸石經過破碎、磨粉、造粒進入長長的回轉窖里,經過烘干預熱、高溫膨脹等多個環節,變成了一顆顆圓滾滾的陶粒。“這是我們目前生產的輕質陶粒,可以用在屋面防水隔熱層、高速公路隔音板、園林綠化等。”姚軍介紹到,煤矸石通過這條生產線,不僅形狀改變了,性狀也變了,內部結構呈細密均勻的蜂窩狀中空結構,具有保溫、抗滲、隔音、抗腐蝕以及強度高等特點。可廣泛應用于建筑材料、工業過濾、園林綠化、水環境處理等諸多領域。
淮南建礦采煤有近120年歷史,有近300平方公里的采煤沉陷區,煤電固廢物的年排放量達3000萬噸。記者注意到,在潘集區有不少以煤矸石為原料的磚廠,這樣的處理方式,不僅附加值低,因為無法遠距離運輸,利用率也不高。今年10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批準淮南市成為全國50個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基地之一,為淮南發展煤電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產業提供了新的重大機遇。據了解,除了這條年產5萬立方米煤矸石陶粒終試線已建成,年產30萬噸粉煤灰倉儲及超細粉煤灰功能性填料等一批重點示范項目也在加快推進。
為了更好地促進煤電固廢物“變廢為寶”,12月14日,由安徽省經濟和信息化廳、中國循環經濟協會與淮南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二屆(2019)中國煤電固廢生態治理與循環經濟發展大會在淮南舉行,會議圍繞煤矸石、粉煤灰等煤電固廢的綜合利用展開交流討論,旨在綜合利用治理上實現新突破。
據了解,煤電固廢生態化治理是能源行業發展循環經濟的關鍵環節,近年來,煤電固廢綜合利用在技術發展、利用規模和高值化利用方面均取得了較大進展。中國循環經濟協會會長祝興祥說:“隨著我國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力度越來越大,將逐步由‘低效、低值、分散利用’向‘高效、高值、規模利用’轉變,向集聚化、產業化、市場化、生態化方向發展。 ”去年8月,淮南東辰集團就與安徽理工大學聯合成立了“安徽煤電固廢綜合利用與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研究總院”,在國內聘請了34名專家教授擔任專家委員,充分利用科研成果,大力發展淮南煤電生產產生的煤矸石、粉煤灰、脫硫石膏等固廢品的產業化利用。
“目前,輕質型陶粒的生產已經成熟,接下來將實驗高強陶粒和濾水陶粒兩個系列。我們還正在跟海螺集團洽談合作,他們對煅燒煤矸石作為水泥混合材使用非常感興趣。”姚軍說,這條試驗線就像是一臺“教練機”,未來將會有更多煤電固廢綜合利用方式在這里實驗成功,投向市場,“被放錯了的資源,我們要充分利用起來! ”